华北最大水系海河的五条支流之一,为何以“封神榜”人物名字命名
在我国华北平原上,海河是最大的水系,由于其流域内既有京津要地,又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农业基地,可谓是我国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中心,因此每当汛期来临,海河流域的防汛是夏季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每年进入5月份,国家就开始安排部署当年海河水系漳卫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北三河等5条支流的防汛,在各类媒体上也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因此,人们对于这5条支流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详了。不过,对于像漳卫河、大清河、永定河这3条河流名字的来历很多人都是比较了解的,哪怕是北三河,也能大约猜出来是由3条河流组成。
地图上的子牙河流域
但是对于“子牙河”这条河流,虽然名字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多,但是为何以“子牙”为名却是很少有人了解了。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子牙”这个名字还是比较出名的,大家通过正史、传说甚至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知道并了解这个叫“姜子牙”的人,是不是这条河的命名与他有关系呢?
在我国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有个姜太公名“姜子牙”,他拜玉虚宫元始天尊为师,修行学道四十年,足智多谋,治军严明,辅佐周武王完成“灭纣兴周”大业,最后还掌封神榜,用以分封天庭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而在历史记载中,姜太公博闻多智,刻苦力学,通晓天文地理,深谙治国安邦之道。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灭商之后因功受封于齐,成为齐国始祖。后来还在武王死后,与周公旦一起辅佐周成王,平定了“三监之乱”。他在一百余岁时去世,先后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周王,有“百家宗师”之称 。自唐朝开始封他为“武成王”,宋朝又加谥“昭烈”二字,其地位与“文宣王”孔子并立。
正是因为姜子牙有着如此赫赫之名,在我国古代各地都有一些纪念、祭祀他的庙宇,其中在今天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西子牙村据传姜子牙曾隐居于此,据清《畿辅安澜志》记载:
太公庙,《大城县志》县城东北四十里,地名子牙镇,有太公钓台在河之中,台上旧有太公庙,土民称太公曾居于此,因名。
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城县志》祠庙也记载:
周尚父庙,在县北四十里子牙镇,旧有亭有碑记。
光绪《大城县志》中的子牙河与西子牙、钓台
至于姜子牙与子牙河名字的联系,在民国间所编修的《天津县地理教科书》第十三课“子牙河”中介绍道:
子牙河俗名下西河,滹沱、滏阳二河,宁晋、大陆二泊合流至大城县子牙村而得名者也。由子牙村经王家口入静海县西北境,水由支河行过独流镇,入天津,经杨柳清至红桥汇北运河之尾闾。
由此可见,子牙河名字的得来,是由于姜子牙隐居在这里,而有了子牙村、周公庙,后来因为子牙河的上游滹沱河、滏阳河以及宁晋、大陆两个湖泊的水流在子牙村附近汇流,故而把以下河段命名为子牙河。
子牙河本是滹沱河的下流,清光绪《大城县志》介绍说,它一名盐河,又名沿河,亦曰下西河,自河间经境,由静海过天津入海。
这条河流的河道在唐时初步形成,《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开元二十五年,瀛州刺史卢晖自朿城、平舒(今大城县)引滹沱,东入淇(即隋朝开凿的永济渠,因其上源为淇河,很多人也称淇河),通漕溉田五百余顷。
北宋时候的今天子牙河一带
这条河的雏形在《宋史·河渠志》也有出现:“淳化四年,诏六宅使何承矩等,自霸州界引滹沱水灌稻,为屯田”,大城县在宋时正在霸州界。《元史·河渠志》中河间河在河间路界,泰定三年三月都水监言河间路水患,古俭河自北门外始,依旧疏通至大城县界,以汇上源水势,引入盐河。到了明朝,子牙河正式出现在文献记载中。
先是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人员。《畿辅安澜志》中就介绍了有“道员”负责“分巡天津海防、子牙、苑家淀河、天津河道”。道员即俗称的“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正四品官员,按职责分为兵备道、河道、分巡道、分守道等等。
管辖着子牙河防汛工作的就是“河道”道员了,在道员以下,各县也有专管人员:天津县丞一员,青县主簿一员,子牙河主簿一员。有专管人员,自然也有也详细划分了专管河段:自(献县)臧家桥下至大城县、青县、静海、天津县俱属天津(河)道管辖。
1933《河北分县详图》中的子牙河一带
那么关于“子牙河”一名的来历,您了解了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