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姐朱迅的落寞,是整个主持界的损失和悲哀
每年除夕夜,春节晚会都是陪伴中国人的精神盛宴,和大家一起走过每一年的这个欢乐祥和日子。这些年,有一个身影一直活跃在这个喜庆的舞台,她就是央视主持人朱迅。
继董卿之辉煌,朱迅崭露头角,被誉为“央视新宠”。她学识渊博,智慧过人,情商更是出类拔萃,口才流利,言辞犀利,深受观众喜爱。
看她主持的节目,总是很容易就把观众带到那个情境里去。晚会的舞台上,她身穿喜庆的长裙,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把阵阵欢乐带给观众。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朱迅那璀璨夺目的笑容之下,隐藏着她数十载的坚持与不懈奋斗。
而在这漫漫前进的路上,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至暗时刻,命运对她来说,很多时候显得过于残忍。
年仅十七,她遭遇命运的重击,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与癌症抗争,无人能给予她温暖与支持;待到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却又承受着与至亲天人永隔之痛,与母亲之间仿佛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无形鸿沟。
好在,她的人生,还有温暖的救赎,欣欣向荣的事业,令人羡慕的爱情和温暖无比的家庭。
曾经那些冷酷无情的记忆,如同黑夜中步履蹒跚的旅程,每一次自我拯救的挣扎与努力,都足以点燃无数人心中的火焰,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朱迅,她的降临如同一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全家人都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却也充满了喜悦与期待。
在她之前,家中已有两位如花似玉的女儿,分别唤作“朱迅方”与“朱迅红”。而当她还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孕育时,父亲便满怀期待地为她精心挑选了名字——“朱迅东”,寓意着家庭的和谐与美满,更巧妙地与姐姐们的名字凑成了“东方红”的美好寓意。
他们想,上面已经有两个女儿了,这次总该是个儿子了吧!结果孩子出生,又是个女儿。
原本期待能凑成一个寓意美好的“好”字,却不料未能如愿,想必父母心中难免有些微的怅然。原先精心挑选的名字“朱迅东”似乎显得过于阳刚,不太适合女儿,于是他们决定简化,直接将最后一个字去掉,为心爱的小女儿定下了“朱迅”这个名字。
朱迅的童年,似乎总是伴随着父母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家的时光总是短暂而匆匆。在那个时代,他们家堪称是高知家庭的典范,父亲身居新华社记者之职,母亲则在大学教书育人,这两份职业既体面又稳定,令人羡慕不已。然而,由于工作的繁忙,父母很少有时间陪伴她们姐妹三人,因此她们更多地是在姥姥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朱迅年幼时调皮捣蛋,时常让姥姥操碎了心,然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显得疏离冷淡。
父亲总是适时的给她们一些人生的指导和建议,但还小的朱迅对这些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
在朱迅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相对较少,这使得她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立性格。在她年仅14岁的那年,母亲曾打算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姐姐铺设一条进入演艺圈的道路。然而,当母亲带着全家福照片给导演看时,导演的目光却意外地落在了朱迅身上,她那机灵活泼的长相立刻吸引了导演的注意。
如此这般,朱迅踏上了演艺之路,初次亮相便是在电影《摇滚青年》中崭露头角,瞬间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这股风潮不仅让她名声大噪,更为她铺设了一条通往荧屏的坦途,让她得以在电视荧幕上担任主持人,继续闪耀光芒。
由于这些种种经历,朱迅怀揣着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在文艺界定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于是,她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毅然决然地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追求更高的艺术造诣。
结果,寒窗苦读数年,是老师同学眼里最勤奋的那类学生。不负众望地圆梦北影,她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选择:不读了,出国!
其实这不是她恃才傲物玩世不恭,而是对亲情,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对她来说,可能已经胜过其他的一切事情。
多年前,由于工作的需要,朱迅的父亲长期驻扎在海外,她的母亲也随后调入新华社,与父亲一同前往国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迅的两个姐姐逐渐长大,她们也相继出国留学,与父母团聚在一起。
她独自一人留守国内,与家人相隔甚远,这种孤独感时常侵袭着她的心灵。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她成为了家中唯一的留守者,这使得她时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寂寥。
于是这次,她想去日本上大学,因为父母当时都在日本。
这是个好消息,朱迅想,爸爸妈妈肯定也希望能在异国一家五口团圆。可当她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的时候,被泼了盆冷水。
母亲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和期待,反而像是只是听到了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她对此的回应是:要来日本上学可以,但我们只承担你第一学期的学费,至于生活费,以及往后的学费等,你都要自己想办法。如果你能接受,那就来吧!
放下电话,朱迅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她未曾料到母亲的反应会如此出乎意料。母亲的态度似乎总是那么冷淡,冷淡到让朱迅不禁开始怀疑母亲是否真的爱她。然而,她最终还是决定登上飞往日本的飞机,去父母的身边寻找答案。
梦想着和父母团聚的温馨时刻终于来临,然而,生活的困顿与艰辛却也接踵而至,让人无法回避。
母亲言出必行,确实只支付了第一学期的学费,而她当时全部的积蓄,便是那次参与电影拍摄所得的2000余元。
尽管那笔资金在当时的年代已属可观,但初到异国他乡,需要购置的物品繁多,从租房到生活必需品,一番开销后,那笔原本丰盈的资产也迅速消耗殆尽。
为了生活,也为了在这里继续学业,朱迅只能选择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日子过得匆忙而紧巴。
朱迅在最初的日子里,日语水平尚显稚嫩,这使得她难以寻觅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无奈之下,只得屈身于后厨,默默地洗涤着碗盘。
日本餐厅对于洗碗的严谨态度可谓举世闻名,多年前流传的那个关于一个碗需洗七遍的佳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真真切切地反映了他们对餐饮细节极致追求的真实写照。
朱迅每日忙碌于工作,劳累而繁忙,且需耗费大量时间。除此之外,她还需兼顾学习,致使她每天如同陀螺般不停地转动,倍感疲惫。
遗憾的是,这份工作的薪资并不丰厚,她勉强维持着日常开销,同时还要为下学期的学费发愁。好在后来在同学的引荐下,她又找到了一份清扫厕所的工作,这才让她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
然而,尽管收入有所增加,工作的艰辛却似乎愈发沉重。朱迅每日需与另一位保洁阿姨并肩作战,共同清扫整栋大楼高达18层的所有卫生间,每一层都留下了她们辛勤的汗水。
面对肮脏的环境,朱迅默默承受着苦与累,艰难地适应着这一切,花费了漫长的时间。尽管她努力咬牙坚持,但前方的挑战似乎更加严峻,更多的艰难正等着她去面对。
曾经有一次,她在清扫地面的过程中,不慎将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贵妇的裙摆弄污。贵妇见状勃然大怒,毫不留情地揪住她的头发,强迫她低头认错。
朱迅的内心充斥着无尽的委屈与屈辱。不是常说职业平等,不分贵贱吗?更何况她的失误纯属无心,并非有意为之。
然而,她深知争论无济于事,若事态扩大,恐连薪水都难以保障,因此只能无奈俯首,连连致歉,希望能平息风波。
尽管工作和客人的需求都让她倍感压力,但这些都不是她最为心痛的。她深知,这些都是为了生活所迫,并非她真正在意的事情。然而,她最珍视的亲情,在她最困难的时刻,却更多地给她带来了冷漠和疏离,这才是她最难以承受的痛苦。
那年,年仅17岁的朱迅正在忙碌地工作。突然间,她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身体异常不适。起初,她以为这只是因为过度劳累所致,毕竟,那时候她每天的睡眠时间连四个小时都保证不了。
尽管稍作休息,身体却仍未见好转,她不敢掉以轻心,于是毅然前往医院接受检查。
经过检查,医生沉重地告诉朱迅,她患上了血管瘤,必须进行手术治疗。这一消息对于尚未成年的她来说,犹如晴空霹雳,让她倍感震惊和无助。
因经济状况拮据,她无奈选择了一家私人诊所进行手术,以节省开支。然而,这家诊所的条件却不尽如人意,医生的技艺也显得不够精湛。手术未能彻底完成,留下了潜在的隐患,让她倍感忧虑。
没过多久,血管瘤再次发作,朱迅被迫第二次踏入了手术室,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手术过后,她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体几乎无法动弹,身边却空无一人照料。无奈之下,她只得半带着撒娇,半带着恳求的口吻,请求母亲前来探望自己。
朱迅心中满是欢喜,她的母亲来访了。母亲手中捧着半个西瓜,轻轻放在女儿的床头,带着满满的关爱。她简单地询问了女儿的病情,满是关切之情,随后轻声嘱咐她要好好休息,才转身离去。整个探访过程,不过短短半小时,却满载着母爱的温暖与深沉。
朱迅心中满是困惑,为何母亲似乎总是与自己保持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距离?她思索着,若是其他母亲得知女儿身患重病,必定会心急如焚,夜不能寐,守在病榻前不离不弃。然而,她的母亲却截然不同,即便是她生病住院,母亲也只是匆匆送来半个西瓜,似乎连多待片刻都显得不耐烦。这究竟是何故?朱迅心中充满了不解与疑惑。
朱迅的母亲曾在某次节目中提及这段往事,她坦诚地表示,并非对小女儿缺乏爱意,而是他们夫妇二人自小便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与独立精神。
此次匆匆探望女儿,仅逗留片刻,实因单位事务繁重,脱身不得,请假亦颇为不易。
或许朱迅的母亲深爱着自己的女儿,然而她的爱却隐藏在深深的含蓄之中,不易察觉。这份深沉的母爱,在朱迅心中却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痕,让她长时间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解。
在那一天,虚弱的朱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每当她微微动弹,都会感到钻心的疼痛。然而,她的身边并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护士偶尔的关怀和照料,这让她在病痛的折磨中更加孤独无助。
在无其他食物可选的情况下,夜幕降临,饥饿感愈发强烈。她费力地从那半块西瓜中挖出一小块,由于身体疼痛难以吐出西瓜籽,只得将其含在口中,随后默默咽下。
那是一段艰难到不忍回视的记忆,朱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可能只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她:活下去!
终于能下地活动,再到出院。朱迅不敢多休息,赶紧回去上班。没办法,吃饭穿衣住宿,还有医药费和以后的学费,如果她不去工作,就没法再在这个让她想哭的国度待下去。
她带着尚未痊愈的身体,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中,清扫尘埃,继续埋头苦读。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她依然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日本亚细亚大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上学期间,因为优异的表现,她就在电视台实习了。毕业后,她顺利成为了一名主持人,主持日本的一个中文节目。
凭借卓越的主持天赋,她迅速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并随后荣获日本电视台颁发的“在日杰出华人”殊荣,彰显了她的非凡魅力与实力。
就在她的事业欣欣向荣一片大好的时候,她却再次放弃了这一切,一如当时出国一样,她这次决定:回国!
而这次还是为了亲情,姐姐打来电话:母亲脖子上长了一个东西,要做手术。
虽然她怨恨过母亲对自己的冷淡,但她生了病,朱迅还是心急如焚。回去后,她日夜照顾母亲,好在她也很快康复。
随后,朱迅在国内重振旗鼓,时年已经二十八岁。她加入央视大家庭,但因在国外生活多年,普通话尚显生疏,从而从台前暂别,转向幕后锤炼。
她心情有些低落,然而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却温柔地要求她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稿件,并耐心地为她纠正发音。那些时刻,或许正是朱迅与母亲之间难得的温馨时光。
经过发音的精心纠正,朱迅的卓越才华再次闪耀,使她在事业上重获新生,逐渐在央视舞台上崭露锋芒,为众人所熟知。
正当所有事物逐渐展现美好的曙光之际,命运却又一次以冷酷无情的面目向她展露无遗。
2007年,正值朱迅风华正茂的34岁,命运却无情地向她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她被诊断出患有甲状腺癌。尽管这是第二次被命运如此捉弄,但朱迅并未被击垮,她选择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勇敢地接受了治疗。
只不过因为这次生病,她离开了心爱的舞台7年。
对于她而言,生活宛如一场汹涌澎湃的风暴,然而,她却似乎已修炼出了一份宠辱不惊的从容。
然而,面对父亲的离世,她还是再一次觉得跌入了谷底。早在2003年的时候,朱迅爸爸就患了肠癌,因治疗及时,保住了性命。
然而,2010年,父亲肠癌复发,尽管朱迅尽心竭力照顾,还是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儿时,父亲的形象往往偏向于严厉,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朱迅逐渐领悟到,父亲其实一直是她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
她年仅三十七载,便痛失至亲挚爱。父亲离世后,朱迅怀揣着满腔孝心,渴望能够悉心照料母亲。然而,母亲却婉拒了她的好意,执意前往加拿大,追寻与大女儿的团聚。子欲养而亲不待,她心中满是不舍与无奈。
朱迅目送着母亲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涌上一股莫名的悲伤,眼泪不自觉地滑落脸颊。她不解地思索着,为何母亲会如此决绝,这么多年来,对于母亲的事情,朱迅始终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解。
母亲内心所想,老二老三已然成家立业,生活美满,而大女儿远在异国,仍旧孤身只影,为此,她心中涌起一股冲动,渴望能够亲自过去陪伴在她身边,给她带去些许的温暖与安慰。
诚然,正如她母亲所言,朱迅的人生旅途虽布满荆棘,但命运终究待她不薄,赐予了她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她的丈夫与婆婆,无疑是她人生低谷中的一束光,为她的艰辛岁月带来了救赎与温暖。
朱迅的丈夫王志,也是央视的一名主持人。他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些相似的同样需要治愈的童年,让他们慢慢走到了一起。
在父亲病重之际,王志始终不离不弃地守在朱迅身旁。那段日子,朱迅的情绪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正是在王志的坚定支持与温暖鼓励之下,她才得以勇敢地走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相较于自己的母亲,婆婆却用那份难得的包容与深沉的爱意,温暖了她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关怀。
在病榻之上,婆婆如同对待亲生女儿般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我,而在我产后休养的那段时光里,她亦是如此细心呵护,让我倍感温暖。
平时她和丈夫偶尔吵架拌嘴,婆婆也从来都是向着她说话,教育儿子要懂得心疼老婆。
朱迅总是戏称:婆婆就是自己的闺蜜。也的确,从小缺爱的朱迅,在婆婆的关怀备至里,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了作为女儿偶尔撒娇使小性子的幸福。
如今,迈过阴霾,她的事业走上了新的高度。事业欣欣向荣的同时,有婆婆每天盼着她回家一起吃顿饭,有儿子的乖巧和懂事,更有和丈夫数十年如一日甜蜜的爱情。她终于在雨后,见到了重新冲出天际的阳光。
发布于: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