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地嗑到每一对奥运姐妹花,女人中的女人集体拿捏小小巴黎!
姐妹们谁懂啊,最近的精神食粮都是奥运会上闪闪发光的女性带来的。
从新一代跳水女皇全红婵和陈芋汐,得了冠军也不耽误追星,碰到偶像谷爱凌依然忍不住亲密贴贴;
到9岁没见过大海、15岁首登奥运的冲浪选手杨思琪。
作为中国第一位奥运冲浪项目的选手,她首次参赛就杀进了16强,创造了中国在奥运会冲浪项目的历史。
在浪里是披荆斩棘的游龙,采访的时候却变成了憨憨模样。在听到国外记者的疯狂夸夸后,杨思琪憨憨一笑:“我觉得说得很好。”;
再到61岁的倪夏莲阿姨,堪称奥运精神的化身。
为了自己的热爱、更为了帮助卢森堡的乒乓球项目的发展,她坚持到60多岁还站在场上,让运动的意义真正跨越了国籍、也跨越了岁月。
这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之所以让人心向往之,不仅是因为竞技体育本身动人心魄的魅力,也是因为有这些鲜活又可爱的女性运动员们,用她们的身体书写着一切有关于运动的美好。
战胜病魔的泳坛天才,她复出就是奇迹
有时候奥运赛场实在太激烈,全靠各位路人和工作人员的侧拍vlog来缓解紧张情绪。
比如中国游泳队的蝶后张雨霏,赛场上一骑绝尘,出了比赛场地——却在忙着和日本游泳队员池江璃花子交换熊猫小礼物。
女孩子之间的可爱互动,也让大家想起了一年前杭州亚运会上的感人一幕。
当时,获得了金牌的张雨霏和季军得主池江相拥落泪。
张雨霏并非是夺冠之后的喜极而泣,而是这位与她拥抱的对手,不久前才刚刚与死神擦肩,战胜了病魔后终于实现了她们的杭州之约。
池江璃花子,曾经日本泳坛的天才少女。
2016年,16岁的池江仿佛日本泳坛的天降紫微星,刚刚入选国家队就拿下了亚锦赛上的两枚冠军。
2018年,首次参加亚运会的她更是狂揽六金成为当年的mvp(最有价值运动员)。
少年成名,出道巅峰,当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个年轻的女孩能够继续创造历史的时候,变故就这样发生了。
就在池江闪耀雅加达的六个月后,她被诊断出了白血病。
她向所有人公开了这个噩耗之后,便开始投入了积极的治疗。
化疗的过沉中,池江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脱发、腹泻、疼痛…
在考虑到很可能诸多并发症之后,最终她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血。
细胞移植后的康复过程,她失去了15公斤的肌肉,双臂也因此变得瘦削无力,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到。
要知道,这对于游泳与动员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池江没有没有放弃。
比起从0开始训练一个最虚弱的自己,离开泳池、从此结束自己的运动员生涯更让她痛苦。
从治疗、康复、出院、复训、重新回到泳池、取得奥运会资格…经历了700多天,池江给了日本泳坛一个奇迹,也给了世界一个奇迹。
2021年,战胜病魔后的池江首次参加国际赛事,正是自家门口的东京奥运会。
因为身体尚未康复,她只报名了两项团队接力赛。
虽然两个比赛都没有取得理想的名次,但赛后她和张雨霏的这个深情拥抱,却永远地留在了奥运赛场上。
池江不在泳道的日子里,全世界的女游泳运动员都在记挂着她。
曾经的江西弃婴、后来被加拿大夫妇领养后培养成奥运会游泳冠军麦克尼尔,曾在光州世锦赛时把“Never give up”写在手心,鼓励池江不要放弃。
后来,这几乎成了女孩子之间心照不宣的沟通方式。
即便池江站在不远处的赛道上,张雨霏依然要将手心里写下的“be the best of yourself”展示给镜头,向全世界介绍这位可敬可爱的对手。
每一次见面都要拥抱,每一次见面都要约定下一次赛场再见。
正如池江在自己的纪录片里所说的。
许多人都说她给了自己力量,但是对于池江来说,游泳只是因为喜欢。
正是这份对于同一项运动的热爱,让女孩们从对手变成了朋友,让她们更能感受到对方心中那一团熊熊燃烧的热血。
在竞技体育中看到天才兑现天赋有多美妙,看到天才中道陨落就有多么令人扼腕。
但是比起这些更为令人动容的,是她重新回到赛场上的热爱与执着。
再战!61岁的乒坛不老传说
同样心怀热血的,还有宝刀未老的卢森堡乒乓球运动员,来自上海的61岁老将倪夏莲。
采访是全程笑盈盈、输球也是一拍大腿来个360度转体,她始终笑呵呵的,格外乐观有趣。
今年是倪阿姨第六次出战奥运,而她与乒乓球的故事,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很多人都在好奇,为什么卢森堡代表队的旗手选择了倪阿姨这位亚裔面孔?
关于倪阿姨和卢森堡的缘分,可以说是一场关于乒乓球的双向奔赴。
1979年,16岁的倪夏莲入选了国家乒乓球队,在83年的世乒赛就取得了混双和女子团体的冠军。
在强手如云的国家队,更新换代犹如家常便饭。
意识到自己可能很难再次作为主力队员登上国际赛场的时候,倪夏莲想到了一延续梦想的主意。
她先是去了上海交大苦学英语,然后毅然决然地奔赴欧洲延续自己的乒乓梦。
在中国队,当时的倪夏莲可能不算头号人物;但是到了不擅长乒乓的欧洲,倪夏莲马上成为了香饽饽。
当时,许多俱乐部争着想签她入会,很多国家也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再三比较之后,倪夏莲选择了定居卢森堡,代表卢森堡参赛。
她为卢森堡取得欧洲十二强的冠军,这也是卢森堡第一个乒乓球国际大赛冠军,还在1998年欧锦赛中获得女单冠军。
也是倪阿姨的加入,让卢森堡人民看到了东方乒乓的力量(据说许多卢森堡人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人人会打乒乓的神秘国度)。
而现在的倪阿姨,也已然成了一位粉丝比卢森堡人口还多的乒坛巨星。
在那里,倪阿姨也遇见了自己的此生挚爱,同样也是她现在的教练。
每次结束比赛以后,他们二位的发糖环节都是球迷们不容错过的彩蛋。
到了最近几年,倪阿姨已经不是为了个人成绩和荣誉而战了,而是为了卢森堡更多热爱乒乓球的孩子们。
因为只要倪阿姨同意参加比赛,奥组委就会拨款给卢森堡乒协,这样就能帮助更多小朋友完成自己的乒乓球梦想。
而卢森堡对倪阿姨也是十分感激,根本不要求她取得名次,只要“能拎着这块球板就行了”。
始于热爱,同样也因为下一辈的热爱而延续。奥组委、卢森堡乒协和倪阿姨的三方“合谋”,成就了乒乓球届的一段动人佳话。
竞技场上常听到“享受比赛”,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上了年纪还在坚持热爱的倪阿姨,反而找到了这份难得的松弛。
在刚刚结束的莎头组合混双决战之前,倪阿姨还因为和神秘之师朝鲜队打法相似去当了中国队的陪练。
真的是把体育精神贯彻到骨子里的一个阳光老太太。
看倪夏莲的比赛,往往会让人忘记这是激烈角逐的赛场。
因为她总是场上最快乐的人。
赛后喝上一口可乐的她是快乐的;
能和世界第一的年轻后辈打一场纯粹的比赛是快乐的;
能帮助更多热爱乒乓的孩子们延续梦想是快乐的;
就连她赛后面对山呼海啸起立鼓掌的观众招手时流出的眼泪,也是快乐的。
竞技体育何其残酷,但是她的存在,始终在提醒着我们,运动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都应该从这件快乐的事中,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友善的对话。
体坛爽文女主,不只是“港版林志玲”
参加奥运会,打比赛是快乐的,不打比赛也是快乐的。
香港首金、女子重剑个人赛冠军得主江旻憓,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笑着回答:终于可以不用训练了。
如果说还有比不用训练更开心的事情,那一定是:有很多的奖金。
香港林志玲、港版谷爱凌…江旻憓顶着不少头衔,但是了解了她的故事之后你会明白,不需要被冠以他人的头衔,她是独一无二的微笑剑后。
江旻憓仿佛是拿着大女主的剧本出生的。
因为从小爱打架,或许是为了让她变优雅一点,妈妈把她送去了芭蕾舞班。
但一双芭蕾舞鞋根本束缚不住江旻憓的洪荒之力,终于,在全家人的协商之下,她转去学了相对优雅却又能感受对抗厮杀的击剑。
江旻憓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把这项运动作为自己专攻的目标。
两年后,她就在全国少年锦标赛上夺得了U17组的冠军,之后又利用课余时间夺得了亚青赛的冠军。
不仅在击剑事业上不断,江旻憓的学业也没耽误。
别人都是趁着年轻先比赛后学文化课,江旻憓不是。她靠自己实打实的成绩考上了斯坦福大学,哪怕错过了伦敦奥运会。
因为读书和击剑她两个都喜欢,既然都喜欢,就都不能放手。
然而爽文和真正的生活之间的区别就是,荣耀背后的辛苦与心酸,并不是一句话带过的。
没有成为冠军以前,所有的苦都得江旻憓自己往肚子里咽。
在训练的过程中,她先后经历了左右两个膝盖的十字韧带撕裂。每一次,她都在第一时间选择手术治疗,尽最快的速度恢复体能。
甚至在这一次次的疗伤、恢复、受伤的循环中,依然拿下了大大小小9枚金牌。
遇到受伤停训焦虑的时候,她更是把这种情绪化作读书的力量,一口气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现在又正在攻读自己在港大的法学博士。
六边形战士的世界里,没有停摆二字。
仿佛注定要走完大女主的剧本一般,哪怕错过了伦敦、遗憾了里约和东京,江旻憓终于还是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啃下了巴黎奥运会的这枚冠军。
还是在巴黎大皇宫的场地,击败了将击剑作为国家代表运动的东道主法国队。
难度不亚于老外在北京赢下了咱们的乒乓球。
在赛后的采访中,江旻憓哭到泣不成声,她说自己努力的背后有太多人的付出,所以她不想辜负他们的期待,“输了都是我的错”。
她的微笑时常人们忽略她所承受的压力和伤痛,但这一次,希望她能够从掌声中受到大家的讯号:小富婆辛苦了,你可以休息休息了。
大家喜欢江旻憓,为她喝彩,并不完全源于那份对于冠军的慕强。
而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所有人。
坚强、谦虚、自信、坦然,更重要的是,在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持续散发着快乐。
这样发着光的女孩,值得被更多人喜爱。
奥运赛事的精彩不光是那些运动场上的高光时刻,同样也在于到那些比赛之外的人性的闪光点。
但正是这每一个鲜活饱满的故事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当我们抛开唯金牌论、为国争光、振兴民族…这些宏大叙事附加的意义,回到竞技体育本身——运动员挑战、突破、战胜自我,这才是体育真正的魅力。
享受比赛,而并非仅仅享受荣誉;
享受过程,而不是只在意那个万众瞩目的结果;
享受不断突破极限的身体、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本身、享受与对手在交锋时伴随的惺惺相惜…
是奥运赛场上百花齐放的向上的自由、是运动员之间纯粹的切磋与交流,让我们愿意一次次相信,明天可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