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3日 12.8°C-15.6°C
澳元 : 人民币=4.7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的女科学家哪去了?淹死在了社会的歧视里(图)

2017-10-25 来源: 网易数读 原文链接 评论12条

近日,浙江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2013年抱怨女研究生的微博被再度翻出,在网络与各大高校引发了巨大争议。这位教授在微博认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说她们只是混个文凭而无心学术。

围观者围绕原微博分成两派展开骂战,有人认为上述话语属实,也有人认为这属于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放在外国高校早就被开除了。抛开网络上已经转化成人身攻击的讨论,我们来看看中国女性到底在学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

尽管这位教授说中国的数据只有日期可能准确,但在女性的学术角色问题上显然数据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女性研究者在高校中总体所占比例由37.35%上升到了2015年的48.71%。从单纯的数字来看,说女性不适合学术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实的。

那么是什么让人们产生了女性在学术界地位弱势的印象呢?从女性研究者各职称比例来看,2015年,女性在中国高校中无职称(54%)、初级(57%)和中级职称(54%)三个等级上的数量都比男性要多,但在副高级(副教授)上男性研究者数量(55%)开始超越女性(45%),而正教授级别上女性的比例更是陡然降到30%。

中国的女科学家哪去了?淹死在了社会的歧视里(图) - 1

也就是说,问题并非像这位社会学教授所说的“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事实是,在科研的初始阶段(初级-中级职称阶段),女性有很强的意愿继续科研道路,但社会固化的性别意识让处于事业上升期女性面临更大的来自家庭的压力,相对削弱了她们能得到的学术资源和网络,以至于在教授这一级别上女性显着落后于男性。

这里也存在一定的历史遗留因素,1984年女性在正教授中所占比例仅为5.75%,但随着之后低层级女性不断晋升,从理论上说近年来新产生教授中男女比例应该是不断趋于平衡的。

但除此之外,更严重、直观的问题显然是学术界的性别歧视倾向。同为浙大教授的王立铭等人曾于2015年发布了《消失的女生:国内学术机构性别问题调查分析报告》,结果显示有29%的男性受访者认为学术界存在轻微或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而在女性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上升到58%。

这种歧视倾向不止出现在网络上的粗鄙言论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的整体环境:从学术界内的导师、同学再到家庭生活,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固化无所不在。从质疑女性研究者的研究能力(35%)、进取心(18%),到认为女研究者应该关注家庭而非科研(44%)再到性骚扰(11%),女性的科研之路无可避免地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

在教职获得上,大多数男性(57%)和女性(83%)都认同女研究者更难寻找到教职。而在更隐性的方面,女性承担了更重的家庭负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而招生、招聘、学术分工和考核中存在的或明或暗的歧视都让女性面临更多的障碍。

在社会文化中,针对不同性别角色形成的不同期待与评价被制度化于社会机制的各方面,尤其是学校科层体制中,让每一个女性研究者都难逃其扰。在这种更宏观的结构性因素影响下,将女性在学术界的弱势归咎于性别本身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两句所谓个人经验和人身攻击也从来不能认识和解决问题。

当你轻而易举将女博士冠以“第三种性别”和“灭绝师太”的污名,嘲笑她们“没人要、嫁不出去”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中国女性学术研究者的科研之路走的有多艰难了。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2)
KatCat_Si
KatCat_Si 2017-10-25 回复
做一个戏子随便拍部电视剧都能闻名全国,谁还会费尽心思去当个默默无闻的科学家
仲小眯
仲小眯 2017-10-25 回复
国内有学术界么
夏凉妹Queen_V
夏凉妹Queen_V 2017-10-25 回复
大多数岗位女性只是在混饭吃。
誉霏_Vanessa
誉霏_Vanessa 2017-10-25 回复
社会学、医学、生物学也叫科学?工控领域、微电子、空间物理有几个女性?
马佳音mua
马佳音mua 2017-10-25 回复
中国的女权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