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20.1°C-22.1°C
澳元 : 人民币=4.72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绿化”还是“沙化”:中美气候外交的前景分析(图)

2021-09-30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美气候变化合作最终成为“绿洲”还是“荒漠”,亦或二者兼而有之,都取决于中美双方当下的每一个选择是否“相向而行”。

“绿化”还是“沙化”:中美气候外交的前景分析(图) - 1

中美气候外交经过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蜜月时光”和特朗普执政四年的“停滞期”,未来走向何方,各方怀有不同的期待。自拜登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气候领域互动频繁,交锋也好,协商也罢,气候问题在磕磕绊绊中向前推进。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保持中美气候议题上的“斗而不破”、避免全球气候治理受到阻碍,是需要慎重思考、并为之付出行动的紧迫话题。

9月1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视频会见正在天津进行中美气候变化磋商的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时指出,美方希望气候变化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绿洲,但是,绿洲周围都是荒漠,绿洲迟早会被沙化。该比喻形象地表明了当下中美气候外交之困境,对我们思考未来双边气候合作的前景颇有启发。中美气候变化合作不可能脱离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影响中美气候外交“沙化”和“绿化”的因素一直存在,最终成为“绿洲”还是“荒漠”,亦或二者兼而有之,都取决于中美双方当下的每一个选择是否“相向而行”。

“绿化”:中美气候外交的乐观前景

自拜登入主白宫以来,不仅快速重返《巴黎协定》,而且主张全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危机,中美气候外交由此重启,高级别的磋商沟通不断,双方在不同场合都提及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让我们对中美气候外交的未来拥有一些乐观预期。

第一,两国政府高层的政治意愿与合作框架的建立,对推动中美气候合作取得长远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9月10日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时强调,“在尊重彼此核心关切、妥善管控分歧的基础上,两国有关部门可以继续接触对话,推进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拜登也表示,双方应就可以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开展更多坦诚交流和建设性对话。毫无疑问,在双边关系总体紧张的局势下,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此番通话对未来中美气候合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第二,中美双方气候高层交流管道的畅通,使得双边在气候问题领域能够持续对话。正如乔治城大学研究中国气候政策的副教授乔安娜•里维斯所指出:“克里和解振华已能够打通一条渠道,让有关气候变化的交流得以持续进行,这在目前非常有价值。”自从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从四月上海会谈并发表《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到9月的天津磋商,克里和解振华已经举行了18次会晤。保持这样的沟通对话,对中美气候外交,乃至中美关系大局和全球气候治理,都发挥着积极正面的作用。克里已表示近期将再次访问中国,基于9月10日双方领导人通话内容继续商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这也说明高层领导人通过沟通建立起来的合作框架,对双方气候合作具有积极的推动力。

第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双方下沉到实操层面的务实合作为中美关系带来韧性和活力。当越来越多来自不同行业、层次的中美双边人士都重视并加入到共同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列中,中美气候合作必定会重新焕发活力,并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更大的希望。例如9月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与C40全球市长视频对话会,围绕“加速气候行动与国际合作,共创人性包容的零碳城市未来”这一主题,包括美国洛杉矶在内的来自全世界11个国家的16位城市市长、副市长与中国气候变化特使解振华话城市气候行动与国际合作。此次对话不仅为全球市长理解中国气候目标和相关措施,以及中方了解不同城市的气候行动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在COP26会议前凝聚城市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此外,十月份即将由清华大学主办,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众多美国高校参与的第三届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研究生论坛,都是推动双边气候合作的积极因素。

“沙化”:中美气候外交的困局与阻碍

从特朗普任期开始,中美关系经历着自由落体式的下滑。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被概括为:中美关系该竞争的时候竞争,能合作的时候合作,必须对抗的时候对抗。然而,看似泾渭分明的分割法只是纸上得来的策论和大脑里的想当然,其中隐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恐怕会将双方关系带入危险的境地。目前,即便在最应该合作的气候问题上,这种危险已经初露端倪。

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中美历来就存在基于身份认知不同而出现的诸多对立与分歧,例如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资金以及透明度等等。然而,在中美气候合作对全球应对气候危机如此重要的当下,美国仍有一种论调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最终是给中国压力而非促成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推动问题解决。近期,美国参议员再一次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BCA),意在对中国等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按其碳排放量征税。这反映了美国部分政客在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大背景下,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保住美国自身利益,却无视中美气候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如果任由双边关系持续恶化,且放任其干扰并污染中美气候合作的方方面面,双方恐怕只剩下互怼与指责。当主张竞争的观点被广泛采纳,当指责对方在气候问题上的做法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当气候议题成为双方互相竞争、甚至敌对的又一个领域时,最终沦落成打击对方的一个工具议题,那就很不幸,说明中美气候外交历经“沙化”,终成“荒漠”。

绿洲与荒漠共存:“斗而不破”的可能性

中美气候外交向来是竞合共存,在高低起伏中稳步向前。中国的煤炭问题长期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质疑和不满,近期不断呼吁中国加快淘汰国内煤炭使用的步伐,并停止为海外煤电项目提供资金。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燃煤发电机组装机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78.8%,可以看出国内对煤电项目的管控愈加严格。正值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对全球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COP26取得更多气候成果注入了新的可能。克里随后也表达了对中国这一承诺的肯定和支持。这让我们看到,中国正在朝向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改变;同时这种向好的改变能被美方看到并肯定,是促进中美气候合作的宝贵力量,对推动中美气候合作的理性交流和健康合作极为重要。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中国自身在煤炭使用、节能减排等助力实现双碳的目标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提升的空间,包括进一步严控煤电项目,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推动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如果中国能够加快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借此机会转化为中美在低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协同共创,不仅有助于中国双碳目标的达成和经济低碳转型,也很容易外溢到中美气候外交领域,减少阻碍双边气候合作的消极力量。

另一方面,在双边结构性矛盾依旧深化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气候问题“逆流而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有高度的决心与智慧,将更多精力和资源转向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更长期、更深层的生存与发展之挑战,包括在中美关系中开辟出一个“安静角落”让双边的科学家和实业家,通过实实在在的协同共创,为解决中美双方和全人类的气候危机贡献智慧、才干和技术;通过更多的1.5或者2.0轨道外交,夯实双边气候合作的基础。如果无法保证气候问题在中美关系中一定的优先级和独立性,中美气候外交也无法“斗而不破”,反而成为另一个中美斗嘴斗法的新战场。

在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的危机面前,世界各国已然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中美气候合作意义深远,其价值也早已超越双边关系,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在气候合作这个议题上,如果把问题都归咎于对方,那么无论采取什么选择和行动,终究是一粒粒累积成荒漠的沙;只有真正把气候变化看做共同的危机,把彼此看做需要携手合作的伙伴,进而所采取的选择与行动,无论大小,都将是扩大绿洲的一滴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元玲,本文由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国内低碳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特邀撰稿。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