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4日 20.5°C-22.6°C
澳元 : 人民币=4.56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2021-11-23 来源: 综合报道 评论7条

本文综编自南方都市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斜贯云南中部五百多公里、平均海拔两千多米的哀牢山,因4名专业地质人员的遇难,笼罩上一层哀伤。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1

四人中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仅25岁,进入地调队伍前,均曾服役于武警黄金部队。他们供职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是一支精锐的地质调查队伍。

从11月13日上午9时进山,到11月22日上午8时32分,最后一名失联者遗体被找到。一周多时间,一场举国关注的救援,没能等来生命奇迹。

何以迷失大山

4名专业的地质人员,为何没能走出大山?这成为众多网友的疑问。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2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分析了以下两个可能:一是受恶劣气候影响,14日到16日持续降雨,气温下降且大雾弥漫,能见度非常低,可能导致失联人员方位判断失误;二是因为这一片区属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就算是巡护人员,在平时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现短时间迷路现象,失联人员在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很难走出去,并且复杂的地形可能也会导致失联人员有受伤情况。

遇难最大原因可能是失温

云南省地质专家王宇分析认为,哀牢山中气温明显低于山下,加上下雨,4名地质队员迷路后,产生了失温状况。而且他们没有向导,加上雨具、帐篷、干粮、饮水携带不足,雨披也不足以抵挡寒冷,在寻路、失温的情况下遭遇了不测。

此前从长沙驰援参与搜救行动的岳麓蓝天救援队队长谭章表示,其中一名遇难人员“衣服掀到上面,肚子露出来,脸上带着微笑,这是典型的失温症状”。4人的遗体被发现时分隔两处,有可能是中途决定由一名队员外出求救,剩下三人原地保存体力。

曾用油漆留下标志

11月23日,南都记者从救援人员处了解到,失联人员曾沿水流行进,用油漆留下标志,“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南都此前报道,11月15日,云南省镇沅县政府接到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于11月13日进入镇沅县者东镇樟盆村哀牢山后失联。据介绍,失联地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形陡峭、树木茂密、沟壑纵横,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连日阴雨大雾,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3

11月23日,谭章介绍,他们从21日早开始探索峡谷区域,哀牢山陡峭崎岖,没下雨时气温大概在六、七度,下了雨会降到零度左右。队伍所带的海事卫星电话在山里找不到信号,为防失联,“我们出发的时候,指挥部给我们的一个指令:在危险的情况下可以生火烧林,让直升机或无人机看到信号后过来解救。”

谭章向南都记者表示,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迷路的情况,由于缺乏失联人员的具体定位,搜救人员只能进行地毯式搜索。“失踪人员的户外生存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痕迹表明,他们曾经顺着河流、溪流往下游走,用油漆在石板上面留下标志,应该是希望沿着水道找到村庄。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4

据媒体报道,4名失联人员中,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都曾当过兵,此次进山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携带有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森林罗盘、工兵铲、铁锹等工具以及干粮、矿泉水等约1天半的口粮。

网友质疑: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

4名专业地质人员在科考中遇难的消息,引发舆论极大关注。

有网友称:“准备工作不足,野外生存技能不足,是他们遇难的主因,主要领导要问责。可惜了四位年轻人。”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5

还有网友质疑“国家级的工作人员就这么个素质吗?出发前的准备、失联后的各种操作都令人费解,背后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有待揭晓。”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6

还有网友分析:“食物还有剩余,说明不是饿死,还有御寒衣服没穿,说明不是冻死,RTK没有打开,说明四人突然同时失去行动能力,排除猛兽袭击,最大可能是中毒,云南森林里瘴气弥漫,尤其夜晚和凌晨最危险。”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7

网友接连提出疑问“三人同时死的吗?为什么?碰到了不可回避的灾难?另一人相隔近2公里,也遇难了,是遇到了什么情况没有跑开?定位仪四人均未打开,什么原因?”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8

事件时间线

11月13日,这4名工作人员在云南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4人中,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名字是张金榜、杨敏、张瑜、刘宇。他们供职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是一支精锐的地质调查队伍。此前,他们均曾服役于武警黄金部队。按计划,2名接送车司机在山外等候,4名地调队员将在山上居住一晚,于14日下山。当日12时59分,与司机电话联系之后,4人的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15日19时28分,镇沅县政府办总值班室接到报告,迅速成立失联人员救援指挥部,集结多方救援力量,开展地毯式搜救。

16日,搜救队发现失联人员的露营痕迹和部分随身用品。

20日,搜救人员对失联人员的简易宿营窝棚下游方向进行地毯式搜索,发现失联人员的雨衣碎片和疑似失联人员排泄物。

21日18时33分,搜救指挥部接到搜救人员报告,在哀牢山新平县水塘镇发现3名失联人员,均无生命体征。

22日上午8时32分,第4名失联人员遗体被找到。

22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官网变为灰色,沉痛哀悼遇难的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

专家亲述:野外科考有多险

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野外科考是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重要手段。那么,野外科考可能面临哪些危险?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些危险?

《中国科学报》采访了4位有过野外科考经历的科学家,对科研的热情让他们走进人迹罕至的森林、雪山、沙漠。尽管专业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野外考察,容不得一丝大意。”

以下是他们对各自野外科考经历的讲述——

被蜱虫叮咬 与眼镜王蛇相遇

谭运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副主任、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组长)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9

2016年,版纳植物园科考队员在缅甸刚下过雨的密林里行进。谭运洪供图

我是做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进行野外科考已经超过15年。2014年起开始深入到缅甸北部的热带雨林工作。2016年,版纳植物园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我跟随团队每年要去两次。现在我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待在野外。

提到热带雨林,大家一定最先想到那里是动植物的天堂。但对科考队员来说,风险和研究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成正比的。

热带雨林的雨季比较长,缅甸更是全世界降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有时候,我们在林子里工作半个月,天天都在下雨。由于瞬间雨量非常大,山体滑坡、河水暴涨、把路桥冲毁,都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年年都会碰到。

在雨林里,真正让我们觉得毛骨悚然的东西是蜱虫。它可能会携带森林脑炎病毒,这是致命的。这些年,我和队友被蜱虫叮咬的次数太多了,好在并没有出现过严重的症状。

但就在今年7月,我从藏南科考回到拉萨,突然开始发烧,全身发冷,倒下去就起不来。我隐隐觉得情况不妙,赶紧回到昆明进行治疗。这时候距离我发病已经过去了10天左右,身上开始出现皮疹现象。

在昆明,医生告诉我情况比较危急,血液检测的各项指标都不正常,怀疑我得了急性血液病。于是,我被转移到了感染科。

当时,有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医生问我是否有被虫子叮咬过,而我也高度怀疑是蜱虫惹的祸。因此,他马上让我服用四环素和多西环素两种针对性的抗生素。但这两种药物只能吃一个礼拜,如果不见效,意味着情况非常严重,必须做全身检查和治疗。四天以后我终于退烧了,但药物治疗还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肝副作用。

不过,我曾经的一位英国同事就没这么幸运了。由于蜱虫叮咬非常隐秘,前期没有特别的症状。她一时疏忽,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后来陷入昏迷,成了植物人,至今都没有苏醒过来。

除了蜱虫,在野外遇到蛇也是常有的事。雨林里有一些剧毒的蛇类,被咬上一口,如果超过两个小时无法接受治疗,就没有生还的可能。

大家熟知的一位来自美国加州科学院的两爬专家,在缅北葡萄科考时,不慎被毒蛇咬伤,可因为在林子深处,没有任何人能帮他,两小时候后他陷入昏迷,最后客死他乡。

我自己也曾有一次和剧毒的眼镜王蛇相遇,只有一步之遥。好在我走路非常警惕,没有向前迈出最后一步,否则大概已经……

如果我们是在国内科考,遇到紧急情况也许还有条件应对。但像在缅北的雨林地区,那里的村子一百年来几乎没什么发展,交通不便、没有医疗设施,一旦遇到来势汹汹的疾病,只能听天由命。

我们同事之间很少聊这些话题,家人也不是很清楚我们真正的工作环境。很多新来的队员,刚开始都不敢跟家人沟通,就怕家人知道了会不同意他们出野外。还有不少年轻的学生,起初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但经历了几次野外工作之后,无法承受这样的工作压力和风险,做了别的选择。

我们做植物多样性保护,没法依靠红外相机这样的监测设备,全靠两条腿去丈量。这个专业要留住学生不容易,我们也非常理解。我自己也曾经面临其他的选择,能坚持下来是因为真的喜欢,要我放弃,我舍不得。

年轻的时候跟着老师不觉得有心理负担,现在自己带队,才感到责任重大。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对于那些需要承担较高风险的科考任务,能得到专业的随队医生的支援,平常还可以定期进行一些医疗急救知识的培训。另外,能否提供一些可以覆盖国外科考风险的商业保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险些摔下悬崖,偶尔遇见尸体

马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10

2005年10-11月,马鸣和科考团队在天山托木尔峰进行科学考察(右二为马鸣)。马鸣供图

有一年我在做雪豹调查的时候,一个人上了悬崖。因为我上去以后很累了,想停下来歇一会,就背靠着山、面朝着悬崖。没想到侧面突然就刮过来一股特别大的风,我一下就站不住脚了,往前打了个趔趄。

悬崖有几十米高,摔下去的话肯定没命了。我哗地出了一身冷汗。说实在的,腿都打颤,整个人从心理到生理都撑不住了。之后我就格外小心,先休息了一下,让肌肉恢复恢复,缓了缓才下山。

我那时候已经快50岁了,可能也是有点大意,没想到自己会体力不支,也没想到那会刮过来那样一股邪风。在野外,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一开始大意了。所以,一点大意都不能有。

我们做雪豹调查大概有10来年的时间,都是去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这些地方,海拔基本都在3000米左右。因为雪豹、秃鹫这些动物都生活在这种高海拔地区。我们想看它们更喜欢在什么地方走,去哪里捕食或者休息。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去寻找蛛丝马迹,去发现它们的痕迹,脚印、尿迹、粪便、爪痕等等。

为了多发现痕迹,团队里就会分工。大家都不在同一个地方:有的在河的两岸,有的在山脊、谷地,还有的在悬崖上或者悬崖下面……

找雪豹脚印往往是在雪后去找比较好。刚下过雪,地上留下的痕迹就比较新鲜,如果时间久了,印子叠印子,你就不知道这到底是同一只还是好多只,所以我们当时通常都采用雪后调查法。但另一方面,雪后悬崖不太好爬,比较滑、很危险。

以前的野外科考会遇到很多危险,比如那时候我们攀岩都是赤手空拳。除那次之外,我还曾经在穿越无人区的时候断水断粮,爬胡杨树的时候因为树干断了从七八米的树上摔下来,被坐骑(瘦马)咬伤了后背……

偶尔我们还会遇到尸体。有一次我在昆仑山,正在山沟里面休息,突然发现旁边的石窝子有一具尸体。从牙齿看年龄不是特别大,我们猜测这个人可能是进到山沟里之后被洪水下来了,然后被堵在石洞里边饿死了。在罗布泊考察的时候,我们偶尔也会碰到尸体,有些可能是迷路了吧?经过这么多年的野外科考,我觉得生命真的是非常脆弱的。一瞬间、几秒钟,可能就没命了,就是这样的。

后来我们再爬山,也会找一些专业的登山队员给我们做一些户外训练,带安全绳、钉子鞋什么的。现在,大部分人都不做痕迹调查了,而是用红外相机、卫星跟踪、分子技术。这样就简单一点,也会更准确一点。

被马拖行十几米,徒步三天翻雪山

刘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11

2009年8月,沿着雅鲁藏布江徒步前行时,刘冰为队友们拍下的照片。 刘冰供图

我第一次参加的比较长时间的科考是2007年7月去新疆的一次经历。那次是中俄联合考察队在阿尔泰山进行植物区系调查,采集植物标本。

我们要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最北边,一个叫白哈巴的地方再往北走,汽车只能开一小段,所以我们从一个叫那仁夏牧场的地方开始骑马,往纳尔森方向走。骑马要骑三天,每天在马背上骑十几个小时,特别累,三天下来裤裆都磨烂了。

我当时完全没有骑马的经验。向导教了我几个动作,比方说两个腿把马肚子一夹,它就会前进;缰绳往上一拉就停止。第一天骑马的时候有点害怕,因为我们走的是山路,马又很高。尤其是下坡的时候,我坐在马鞍上,就老怕栽下去。后来慢慢习惯了就好一些。

那次科考之后,我在内蒙、云南考察的时候也骑过马。但是从2014年之后就再也没有骑过马,因为很多路都修好了。

不过,在西南地区,虽然路修得一年比一年好,但是每年夏天雨季的时候还是偶尔会出现一些地段被冲毁的情况。

2009年8月,我们去西藏墨脱县考察,墨脱县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早在1994年从波密县往墨脱县,公路曾经修通过一次,开了一辆车进去,然后路就断了。一断就是十几年,那辆车就一直在县城里放着,成了文物。因为整个县城就那一辆车。

2009年我们去考察的时候,那里的路又一次修通了,所以我们的车就可以开进去。在县城周围考察了两天之后,我们需要继续往南走,去背崩乡方向。结果车子刚开了几公里,两位有30年驾龄的老司机就都不敢开了。他们说“我们不能把你们这些科研人员性命当儿戏,你们还是走路过去吧,我们开不了”。那个路跟车一样宽,左边是绝壁,右边是雅鲁藏布江的深渊。

没办法,我们沿着雅鲁藏布江徒步走了36公里,在背崩乡考察了几天,又走36公里回来。开车往回走的时候,130公里的路,才开了20公里,结果下了一场大雨,把刚修通的路给冲毁了,剩下的路我们又走了三天。从海拔1000米,走到4300米的雪山垭口,然后再翻山下去走到3000米海拔的地方。中途遇到了修路施工队住的那种简易住处,我们就住一晚。

那个时候已经是9月初,马上要大雪封山,大雪封山之后,这个县城就相当于与世隔绝了。当时司机开着车还出不来,他们说“要是抢修不成功的话,我们就得在里边过冬了,要一直得到第二年5月份雪化了才能出来”。比较幸运的是,仅三天之后路就抢修通了,司机又开着车,翻过山,在那边的山脚下把我们接上。

当然,现在路已经全都修得很好。嘎隆拉山里面还打了个隧道,现在冬天也能进去了。

一遍遍强调纪律,不敢有任何闪失

王根绪(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

是天灾还是另有隐情?云南哀牢山4名地质队员遇难引爆热议,生前活动细节披露(组图) - 12

2019年,王根绪团队在青藏高原测量结冰层上水分布。 王根绪供图

在野外,我主要是在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做一些样地调查、实验,大概都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但没有什么特别危险的经历,我的经历很平淡。

以前有一些搞冰川(研究)的团队,就有人不小心掉到冰窟窿里,也有人不小心掉到河里面,但我们团队都没有遇到过。这一方面可能是我运气好,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不敢大意。

我们在野外的时候,一般不会一个人单独去跑一些点。过冰川的时候,我的原则是必须要有一队人,起码要有三四个人。在有冰缝的地方要特别小心,用安全绳相互拴在一起。跨河也特别危险。夏季有洪水,原则上不让涉水过河,因为山里面的洪水会很深很急。我们没有遇到过大型猛兽,最多也就是遇到过些狼、狐狸之类的。因为我们人多,它们一看见我们就躲着我们,人一多,它们也还是怕人的。

我不会让学生做过于危险的事情。每次去野外考察,我也总要一遍遍跟大家强调纪律。在野外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个人主义。

比方说他/她把自己工作点上的事情先做完了,要先走,要下山去车上等之类的事情都是绝不容许的。大家必须同时出工,同时收工。出去以后,我们千万不敢有任何闪失,即便是受个伤什么的都应该尽量避免。




本文综编自南方都市报北京日报广州日报,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7)
Alaska
Alaska 2021-12-06 回复
在野外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个人主义。😑 所以好莱坞电影里总会有不守纪律的野人到处乱跑最后祸害了大家
ke2018
ke2018 2021-11-24 回复
向野外工作者点赞。
肥猪肉小姐
肥猪肉小姐 2021-11-23 回复
中毒的可能性比较大吧!3个中毒重的先死了,一个比较轻点的走到前面也死了……
李安妮ANNIELI
李安妮ANNIELI 2021-11-23 回复
从仅有的一天半食物都没吃完、四台定位设备都没开启,三人平躺着在一起,另一人在一陡坎下,以及13日中午12点多最后一次联系后即无信息来推测,很可能13日就出意外了,并且是突然间发生,没有任何抵抗就失去了生命,极大可能是瘴气类有毒气体。
soosoosoo
soosoosoo 2021-11-23 回复
确实有点怪,作为一个地质测绘人员,迷路可能性不大。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