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3日 12.8°C-15.9°C
澳元 : 人民币=4.7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安倍遇刺,反思平成时代困境(图)

2022-07-11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徐瑾:安倍现象与其遗产,其实折射了日本在后平成时代的困惑。整个世界都在走向“日本化”,安倍经济学的实验意义,对其他国家同样具备参考价值。

安倍遇刺,反思平成时代困境(图) - 1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遇刺身亡,迅速在全球各国引发舆论涟漪,人们不禁追问,这位在日本和平时代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到底给日本乃至世界留下了什么遗产?

回答这个问题,几乎也就是在回答日本从90年代以来的得与失。安倍的探索,代表着沉寂已久的日本在变动时代力求复兴的方向之一,无论成败评价如何,其影响力显然不会随着安倍的肉身而消亡。

一 、安倍经济学打几分

提到安倍,自然绕不开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这是安倍在2012年当选后提出的口号,这一名词也引发了最近十年用政治家名字命名政策的新一轮风潮。

安倍经济学出台背景是什么?回到2012的日本,久困求变是题中之意:一方面,日本社会经历着经济的长期停滞,感受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之痛。同时,2011年,日本因为东日本地震引发了核泄漏问题,引发民间反思,因此当时日本社会对于变化期待很高。另一方面日本政坛那些年频繁更换首相,犹如走马灯,安倍本人在2012年当选也是首相的“二进宫”。这样,安倍政权急于给出民众期待的答案,“重要的是经济”也自然成为题中之意。

多年之后,当安倍本人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曾如此评价的自己的选择,“没有福岛的复兴,就没有东北的复兴。没有东北的复兴,就没有日本的再生。”在这样的背景,他表示自己执政之初就将经济放在首位,“创建为有工作意愿的国民提供工作岗位的社会”,其成果在于“挑战持续了近20年的通货紧缩,为400多万人创造了工作岗位;灵活运用经济增长成果,扩充保育、实施了免费教育”。

安倍经济学核心是所谓三支箭,就是宽松货币政策、强化财政支出以及结构性改革。应该说,这一政策争议性不小,也没有完全达到既定目标,但是在日元贬值、日本经济增长回升、就业率提升、女性工作参与度上升方面,还是可圈可点。在安倍两年前辞职时,中国经济学家沈建光在FT中文网专栏表示,安倍经济学起到了良好作用,日本经济这些年基本维持稳定小幅增长。

日本人如何评价安倍经济学?我2017年在日本访学时候,曾经咨询过不同经济学家,回答不一。比如安倍晋三的特别顾问、耶鲁大学名誉教授滨田宏一(Koichi Hamada)就对我说,对“第一支箭”货币政策领域给了A+;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前财政大臣竹中平藏也表示,安倍经济学有的方面做得还不错,尤其是货币政策方面,“与日本央行达成某种协议,设定了通胀目标,改变日本运行模式,他做到了这点。也许可以给B+”。

与此同时,安倍经济学成就与方式,也一直不乏争议。

一些争议源自对于安倍强势手段的不信任。比如数据背后是否存在统计学花招,再比如日本银行对于宽松货币政策支持是否违背央行的独立初衷。另外一些争议则有更加深刻的含义,比如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用力最猛显然是货币政策,但最难也最重要的结构性改革,却没有贯彻彻底——这可能不是安倍个体的问题,而是日本的整体问题,日本著名学者竹中平藏就对我说过,日本是一个太舒服太难改变的社会。

诚然,在日本这样一个保守的社会,老年选民占据主流,任何大幅改变,尤其增强经济活力的政策往往意味着削减福利,而这往往又会引发政治反弹,无论是桥本龙太郎因为消费税马失前蹄还是小泉纯一郎因为改革而飘然离开,都提供不少了案例。即使安倍支持率一直不错,在党内党外也堪称强势,但结构性改革的落地难度可能也超出安倍本人的意愿,这不能不说是日本的困境或者说遗憾。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安倍经济学的提出和落地,即使未能毕其功于一役,确实为沉闷的日本社会带来了一些变化的想象空间。我一直在研究思考日本经济,其实日本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日本的问题,日本的应对得失对于世界也有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整个世界,其实都在走向“日本化”,比如增长乏力、财政赤字、极低利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不断扩张、投资与消费需求萎靡、通货紧缩、老龄化等等。

从这个意义而言,安倍经济学的实验,其意义不仅在于日本,对于面临日本化威胁的国家,同样具备参考意义。

二 、安倍为何能执政那么久

“安倍经济学,不就是产业政策么?”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朋友就曾经对我说,而产业政策在日本的传统,正是来自安倍的外公、日本前首相岸信介。

众所周知,安倍的政治传统来自岸信介。岸信介是战前日本新官僚的代表,他提出的产业政策迄今仍旧被视为对于日本影响甚大,也为国家统制经济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战前历史没有阻碍岸信介战后走上政坛,作为自民党创设的重要人物,他曾在1957年、1958年两度组阁,担任过三年多的内阁总理大臣,他的兄弟佐藤荣作也是首相。出身这样的政治家族,安倍可谓日本的“世袭贵族”。

当然,安倍之所以能够执政那么久,原因倒不能简单归之于出生背景。毕竟和他类似的政治人物虽然不多,但并非绝无仅有,但执政超过8年唯有他一人。本质在于,经历了经济衰退、民主党短暂而失败的执政、首相频繁更迭的日本民众,期待在变动中收获稳定感。对比之下,日本其他政治家可以追溯的传统,似乎在最近二十年中已经少见。

日本学者御厨贵就曾指出,安倍政权有“在做事的感觉”,而且从小泉首相开始,“是否支持这个政府与是否支持它的政策和各种问题开始分离”。这意味着,在安倍执政后期,即使深陷森友学院等丑闻,不少民众对这样行为也表示了质疑,甚至未必支持某些具体政策,但是不得不继续选择支持安倍政权,因为党内党外无人替代的局面已经形成:基于在野党与自民党党内竞争对手的弱势,安倍内阁支持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这也构成了他能够长期执政的原因。

可以说,安倍长期执政现象,本身就是日本平成时代的政治困境的必然结果。自民党本质上是一个保守主义政党,岸信介又是一个强势人物,安倍的政治理念自然也被视为保守,虽然在实施中往往也有左倾的一面,但其在外交、防务、修宪的民族主义立场,一直偏向保守,在国际社会引发一些国家警惕,在国内也有不少偏左的媒体和知识分子、民众表示反感。

安倍在评价自身执政成绩时,曾经表示,“在外交和安全保障领域,我们制定了与集体自卫权相关的和平安全法制,使互助同盟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牢固;与共享普世价值观的国家携手合作,在积极和平主义的旗帜下,努力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通过开展俯瞰地球仪的外交工作,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以及《日美贸易协定》,在向世界推广自由公正的经济圈方面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

外交往往被认为是安倍的强势领域,而安全问题涉及的修宪,也被视为日本在战后美国圈定的非军事化边缘的试探。这些变化,其实也在折射了日本在后平成时代的困惑。

三 、站在历史理解安倍遗产

安倍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最终迈向安倍提出的日本“一亿总活跃社会”——日本战前人口接近一亿,战后在1967年首次超过一亿,目前国民人数大概为一亿两千多万,因此,“一亿”是日本政治家喜欢的台词,用来代指日本国民。

战前,政客号召“一亿总玉碎”来号召国民牺牲生命对抗他国,战后复兴阶段,政府则又以“一亿总中流”来标榜日本社会接近全员中产的成功;而随着最近三十年经济的萎靡停滞,日本似乎失去当年的进取心与开放心态,日渐与国际社会脱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安倍提出“一亿总活跃社会”发力点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试图将日本带回国际舞台的努力。

理解这点,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延长线来理解安倍施政得失,或者说日本的政坛困境。

“平成”是日本天皇明仁的年号,平成时代始于1989年,终结于2019年。这刚好差不多与日本经济失落时期相对应,平成时代,几乎也对应着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走过平成时代的日本,是破茧成蝶还是蝉蜕消声?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这显然是一段令人丧气的时期,东京大学教授吉见俊哉就曾直接说,“平成”的三十年是“失败的三十年”。

理解平成时代,是理解安倍成败的一把重要钥匙。

平成时代的日本有封闭的迹象,不再追求在全世界买买买,似乎有整体转向内向的趋势——甚至我在日本访学的时候,也有日本国际精英告诉我,日本重新走向小而美或者闭关锁国,也没什么不好。确实,从国际舞台而言,日本有退场的迹象。与此同时,这三十来年也是中国崛起的时代,取代了日本经济第二的位置。

日本的淡出,除了中国的崛起,还有一个更明显线索,那就是美国的变化。随着冷战格局瓦解,美国重新调整其在太平洋战略,日本作为美国坚定盟友的地位也出现不确定性。而以往日本的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其实也是植根于美式和平的保护之下,变动之下日本显然需要新的坐标。

平成三十年日本内部的平静,对应的却是世界格局的巨大变迁。用日本学者的话说,各类主体都在“蠢蠢欲动”。新时代的日本,如何在国际社会定位自身?日本是否展开真正意义的结构性改革?日本是否可以成为“正常国家”?这些问题,过去往往被回避,却无时不在敲击日本社会的隐秘内心。

安倍引发的争议和评价,也部分折射上述问题背后的集体焦虑。安倍的意外离开,也会使这些问题更快浮出水面,让日本民众再次做出选择。他的遇刺,很难令人不想到日本战前不少政治家的命运,比如原敬、犬养毅、高桥是清等首相,都命丧国内刺杀,历史流向也多多少少因此转折嬗变。不过,时代毕竟不同了,过去政治人物被杀,往往源自意识形态不同,反映的是激烈对峙的道路与抉择,日本社会对于这样刺杀行为甚至还有同情的声音,如今安倍的被刺,从目前看与政治理念关系不大(讽刺的是,刺杀者还是一名前自卫队成员),日本社会对此基本是一致的谴责。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对暴力的驯化,从这一变化来看,日本社会显然是与战前截然不同。

但是,作为日本政坛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以这样一种意外而悲剧的方式离开,仍旧可能刺激日本社会对安倍代表的理念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喃喃自问安倍君希望日本以什么样的定位出现在当下的国际格局中?日本国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定义自身?日本国民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来冲出经济与人口长期低迷?这样的思考在安倍身后,将如同一枚石子,投到日本政坛湖心,也投到东亚格局湖心。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