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6日 11.7°C-13.9°C
澳元 : 人民币=4.7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史双元丨我给“三不猴”查基因——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二)

2023-05-05 来源: 凤凰大语文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给“三不猴”查基因

——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二)

史双元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曾多次给来访的外国元首赠送“三不猴”。

史双元丨我给“三不猴”查基因——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二) - 1

莫迪之所以喜欢将“三不猴”作为国礼赠送来宾,自有其深意,因为一段时间内,“三不猴”代表了印度人民领袖甘地主张的非暴力、“软反抗”的立国精神,来头不小。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被尊为“圣雄甘地”。

甘地主张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来换取印度的独立,而“三不猴”的“不看、不听、不说”,“拧着来”的形象正好和甘地的主张相匹配。“三不猴”是“非暴力抗争”思想的喜剧诠释,直到今天,还有人将“三不猴”称为“甘地的三只猴子”,因此“三不猴”常常被印度政要作为国礼奉送外宾。

在近代印度家庭教育中,“三不猴”还常常被用来作为引导孩子自律的“榜样”。当孩子不学好、说脏话时,或者周边有“儿童不宜”的图像时,父母就会教导孩子像小猴子一样捂住嘴巴、耳朵或眼睛,不说、不听、不看。

“三不猴”在印度火了很长时间,印度人慢慢也就相信了“三不猴”是印度自己的土产。

确实,印度人向来敬重猴子,恒河猴(即猕猴)被印度人尊为“智猴”。直到现在,也有学者认为,甘地的“三猿”形象来自古印度文化。

在印度,神奇的猴子形象可以追溯到古代梵文典籍,如象征着智慧的神猴哈奴曼(Hanuman)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英勇角色,哈奴曼的形象家喻户晓。

印度教和佛教中也有严格自律以远离邪恶行为的观念。印度学者还在印度古籍《梨俱吠陀》和泰米尔的古老传说中找到了“三不猴”的踪迹:

史双元丨我给“三不猴”查基因——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二) - 2

(但是,这不是“猴”呀!)

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三不猴”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到了中国,再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后来,“三不猴”又从日本回到了印度。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甘地时代之前,一般人,包括印度学者普遍认可“三不猴”起源于东亚,具体说来,这个形象来自日本。当然,再深入追究下去,日本“三不猴”所代表的自律品格应当来自中国。

若只是以猴子形象为中心,确实容易联系到印度文化中的神猴谱系。但神猴与“三不猴”的象征意义并非一致,“三不猴”是“克己复礼”、韧性反抗的代表,与有四张脸、八只手,上天入地,与恶魔大战的神猴不是一回事。

甘地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人物,而日本最著名的“三不猴”雕塑出现在日本幕府时代的尼科镇东照宫(参见《我给“三不猴”查基因--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一)》),是十七世纪的日本民俗文化、所以,是印度抄袭了日本,而日本文化的根在中国,这不又绕回来了吗?

“三不猴”这个造型的主要像喻是劝人修心养性,猴子只是一个载体,《论语》中“四勿”建议才是“三不猴”得以成立的内涵基因,二者完全匹配。就算我们谦虚一些,至少,我们可以说,“三不猴”有一部分基因来自中华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中很早就有猴子学人举动的故事,如《史记》中有“沐猴而冠”的成语,虽然带有一点喜剧色彩的讽刺,但说明,古人早就注意到猴子有学人举止的天性或猴性。

汉语中还有许多成语、谚语、歇后语生动描写了具有“类人猿”动静的猴子形象,如成语“朝三暮四”写猴子精于算计而“失算”的小心思;还有谚语“杀鸡给猴看”“树倒猢狲散”,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等,都生动描绘了有心“类”人而不到位的猴子形象。

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文化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大量拷贝、复制、改造、融合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又加入了一些日本本土文化的因素,达到了无华不欢的地步。因为中国民间文学中有不少猴子学做人的故事,十八世纪的日本文化中也出现了戴眼镜的猴子:

史双元丨我给“三不猴”查基因——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二) - 3(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八世纪开始,“三不猴”的表现形式在日本尤为流行,经常出现在日本的寺庙、雕塑和艺术作品中。“戴眼镜的猴子”应当与“三不猴”师出同门。

关于日本的“三不猴”是语音之误的解释更加清楚地说明了,“三不猴”不是来自印度,而是日本本土的创造,但这个创造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启发。目前,世界大型信息检索网站大多认可“三不猴”基因有多种来历,但主要基因来自中国文化。

那么,日本这三个“智猴”又来自中国文化的那个谱系呢?

我认为,“三不猴”的创作动因主要来自中国儒家思想。而论语的“四毋”训诫是“三不”教条最明显的模板来源。

另外,儒家典籍中还有类似的表达,如荀子《劝学》篇云: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这话和论语“四勿”如出一辙:要做纯粹君子,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努力摒弃感官享受,提升内心之德。荀子最后还说: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所谓“成人”,就是成为真正大写的“人”。日本学者记住了孔子和荀子的话,就借用三个猴子的修炼来表达“成人”的愿望。

史双元丨我给“三不猴”查基因——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二) - 4

也有不少研究认为“三不猴”来自中国的佛教。

猴子天性轻浮躁动,佛经中常以此比喻修炼不到家的“糙汉子”,比喻凡夫的妄心,所谓“心猿意马”是也。

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三中,以狗、鸟、猕猴等六种动物来比喻众生躁动不安的“六根”,“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器官。

猴子学人常常不到位,有个最典型的猴子“看走眼”的成语,即“猴子捞月”。眼见未必是实,人类知道井中月,水底花都是假的,但猴子只会跟着感觉走,就很容易发生错误的“见识”。

为了断绝错误的“识见”,不如一心朝内看,断绝眼见耳闻。

《西游记》既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也是一个躁动的孙猴子和贪欲的“猪将军”通过磨练终于得到正果的故事。

印度佛教至中古已经式微,六七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趋向神秘化,称为密教,8世纪之后,佛教在印度日趋式微,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消亡。而中国佛教持续发展,分出很多门派,蔚为大观,并流传到韩国、日本等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等国回传印度。

不少日本专家认为,日本自8世纪起就有“三猿”的记录,是用来翻译中国传入的佛教天台宗的“不见、不闻、不言”的信条。(可参见日本稲贺繁美研究室《日本美术における猿》的文章。)

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国高僧东渡日本传播文化,日本才有了“智猴”之说。日本这尊雕像当归功于中国僧人。

史双元丨我给“三不猴”查基因——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二) - 5

还有一种说法,“三不猴”出自中国道家理念,源自《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修身炼形、忘它唯我的境界,以求减少是非之心,独善其身。

还有学者认为,“三不猴”与日本神道教有关,源自中国道教的庚申信仰。

相传三尸虫会在庚申年的时候前往天庭,向天帝禀告人们的过错,而庚申年所对应的属相正是猴子。因此,庚申日这天要守夜,防止藏在人体内的三尸虫升天,向天神报告主人所犯的过错。日本很多神社和佛教寺院中都有庚申堂、庚申石,而庚申堂的守护者形象正是猴子。因此就有了让猴子“不看、不听、不说”的构思。

庚申仪式与中国道家“三尸虫”的观念非常相似。

中国道教经有《太上三尸中经》:三尸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间,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 〔1〕。为了防止三尸虫殃及主人,逢庚申之日,守夜至晓,这就是古代的守庚申风俗。

守庚申风俗传到日本,因为庚申属相为猴,遂变三尸虫为三猿,配上猴子捂耳、掩口、蒙眼的形象来表达不让隐伏在人身的“害虫”在天帝面前进谗使坏。

文化如水,不择地而迁,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赋形,在流变中带上了本土色彩。但文化总是有源头的,“三不猴”的源头还得从中国文化中寻找。

参考文献:

〔1〕笔者所见,《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有《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三尸图》:“录人罪名,奏上上元天官”。

史双元丨我给“三不猴”查基因——说儒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二) - 6史双元

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师从诗学大家孙望先生和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出版著作多种,如《宋词与佛道思想》《唐五代词纪事汇评》《趣说人间好诗词》等。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