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2日 13.9°C-17.0°C
澳元 : 人民币=4.72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2024-02-27 来源: 最华人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2024年2月20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学校官网发文披露,该校学生詹姆斯·李在学院路交叉口被火车撞倒后身亡,年仅19岁。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

这位普林斯顿大学大一的新生才华过人,精通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

他的母亲李翊云是继哈金之后,在西方文坛上第二位以英文写作而名声大噪的华人作家。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2● 李翊云

李翊云曾在2021年的一场对谈中谈到自己的小儿子,说“他特别喜欢看《三体》,特别喜欢看刘慈欣,也看刘宇昆的作品,还有特德·姜。他不会看我的作品,会看经典的侦探小说,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7年前,李翊云的长子文森特就因自杀身亡。如今,年过半百的她再度遭遇丧子之痛。

熟悉普大环境的学生强调,列车经过学院路口时,通常都会有响亮的警示声,一般行人很难撞上火车。

因此,有人推断,李翊云的次子也是自杀的。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3● 李翊云和两个儿子在一起

再向上追溯,李翊云本人也曾因为严重的抑郁症而两次轻生。

当死亡的魔咒施于这个本应幸福的家庭时,我们似乎更想探寻悲剧背后的故事与肇因。

1.移情“缪斯”

“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感往往是在强大落差下产生的。如果翻开李翊云的人生履历,我们会惊叹于她的光环如此耀眼。

1996年北大生物系毕业后,她远涉重洋到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免疫学,并在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免疫学博士学位,转而从事写作。

2010年,李翊云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麦克阿瑟”基金会的评审认为,李翊云的英文写作反映出其母语的语调及文化,这给英文读者带来一种别开生面的体验。那一年,她还上榜《纽约客》“最值得期待的年轻作家。”

短短两年后,她成为了第一位荣膺欧·亨利奖的华人作家。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4

2013年,李翊云受邀担任第五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2020年,李翊云因作品的“形式美和大胆的想象力”而获温德姆·坎贝尔奖和古根海姆奖。2022年,李翊云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一年之后,她又凭借新作《鹅之书》获得福克纳文学奖。

因创作成就斐然,李翊云被认为会是第一位获得诺奖的华人女作家。

但她小时候从来没有梦想过会成为一个作家,尽管对文学的热爱就像天然的基因一样深植于心。

和同代人一样,李翊云成长于阅读资源颇为匮乏的环境中,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任何可以得到的文字,包括“鱼贩不要了的旧报纸,连环画上的高尔基自传三部曲,托尔斯泰《复活》的报刊连载,图书馆借来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此外她还大量阅读英美文学巨擘狄更斯、托马斯·哈代、D·H·劳伦斯、海明威等人的著作。对于中国的古典诗词她更是如数家珍。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5

读书为她暂时屏蔽了周遭的种种难堪与烦恼,甚至让她挺过了那些充斥着家庭暴力的岁月。

虽然醉心文学,李翊云上大学时却选择了一个与她的兴趣大相径庭的专业。

到美国深造后,她将成为一名业界专家的方向清晰可判,连人生的道路似乎也一眼能望到边,这种没有任何挑战的确定性让她对未来产生了怀疑。

读硕士时,因为实验任务很重,大家纷纷寻找减压的方式,不少同学选择了园艺来解压,李翊云却报了一个社区写作培训班。

在那里,她发现了自己对写作的浓烈兴趣,于是决定离开科研,尝试英文写作。

她的高中同学对其予以劝阻,“我不相信你能写成,你在中国长大,你怎么去写美国的上层和主流社会?”她的丈夫也提醒她,比起科研,写作对她的索取会更多。但她“去意”已决,告诉丈夫,给自己三年时间——如果三年结束,写作还没进展,她就去读MBA,或法学院。

2002年,李翊云在The Journal杂志上发表散文《充满蝉声的夏天》。2003年,老牌文学期刊《葛底斯堡评论》发表了她的散文《那与我何干?》。那年的秋天,她的小说《不朽》被《巴黎评论》在自由来稿里选中,被赞誉为“一篇堪称完美的小说”。

《巴黎评论》的编辑布丽吉特·休斯在采访她时说,发现李翊云的写作才华,是比自己当上《巴黎评论》的主编更令人兴奋的事。

2.“我有信心扮演我的存在”

在英语文坛一鸣惊人的李翊云很快就成为了媒体广泛关注的对象。2004年,她获得了《巴黎评论》年度新人奖。权威文学杂志《格兰塔》和《纽约客》也分别命名她为美国最杰出的青年小说家之一。

不久,李翊云考取了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

这个知名的创意写作项目全美排名第一,声名远扬,培养出了17位普利策奖得主、4位美国桂冠诗人,以及众多国家图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它附属的“国际写作计划”由著名华人作家聂华苓及其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很多中国作家:王蒙、北岛、王安忆、阿城、莫言、苏童、余华等,都参加过该计划。

在“作家工作坊”的严苛写作训练,让李翊云于2005年获得了爱荷华大学艺术创作硕士学位,兰登书屋很快买下了她短篇小说集的版权,并于同年推出了她的第一本书《千年敬祈》。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6● 《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这部短篇集以9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从人潮汹涌的北京、广袤苍凉的内蒙古,一直写到了大洋彼岸的芝加哥,最终摘取了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美国笔会海明威奖和英国卫报新人奖等多项大奖。

出任评委会主席的克莱尔·阿米茨泰德称赞《千年敬祈》一书:“她所讲的故事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即使合上书很久很久,它们仍然在不断地膨胀发酵。”

2008年,著名华语影视导演王颖把《千年敬祈》搬上银幕,俞飞鸿出演了重要角色。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7● 俞飞鸿主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千年敬祈》

继《千年敬祈》后,李翊云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金童玉女》、长篇小说《漂泊者》。从《千年敬祈》到2014年发行的长篇《比孤独更仁慈》,李翊云这一阶段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中国,或以中国人为主要人物。她坦言,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联系,其紧密程度是超乎想象的。在祖国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是她用英语写作的最大源泉。

在布丽吉特·休斯看来,李翊云或许的确为英文世界注入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她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质:“对时间的持久兴趣,对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的追求,一种拒绝服从任何期待的执拗,无论这期待来自他人还是她自己。”

因此在旅美华人作家中,李翊云是个无法被归类的“异端”。

此外,她厌恶陈词滥调,反对有章可循的“技法”,抗拒美国写作坊教授的金科玉律。

她了解自己作品的价值,并会坚定地捍卫它们的稀缺性,哪怕被人视作“敝帚自珍”。在修改首部长篇《漂泊者》时,李翊云的编辑凯特·梅迪纳劝她去掉一个年轻女性角色脸上的胎记,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8● 《漂泊者》(The Vagrants)

此后,她不再采纳梅迪纳的建议。梅迪纳是一位资深编辑,与众多作者都有过密切合作,包括南希·里根。面对这位“无法被驯从”的作者,她无奈地对别人说:“翊云不好管。”

李翊云曾在文章强调:“我有信心‘扮演’我的‘存在’。”

有人说,“如何不被低估、如何证明自己大于肉眼所见,是许多移民毕生的需求,也是动力。对用第二语言从事写作的创作者来说,或许更是如此。”

但李翊云拥有自己的底气与自信。迄今为止,李翊云已出版六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一部回忆录,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日语等十几种语言,她也因此成为用英语创作成就最高的华人作家之一。

3.原生家庭之殇

李翊云的成功被视为海外华人励志故事的样板,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刻苦攻读、她的出国留学,其实都是为了逃离自己的父母与家庭。

小说家英格博格·巴赫曼曾写过,“我正在用被灼伤的手书写火的本质。”其实这也是李翊云的感受,她的写作讲述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关于生存与挣扎,关于冲突与人性的战争,但光怪陆离背后,是她承受的巨大创伤。

李翊云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四口之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的母亲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受到一代代学生与家长的尊敬,但在家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父亲作为核物理学家,是母亲经常责骂的对象。“面对骄纵跋扈的妻子,他的应对方式永远是无节制的退让和自我麻痹。”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9● 1977年,李翊云一家四口合影

在两个女儿中,母亲偏爱出色的小女儿,但母亲的忽冷忽热和畸形的爱令李翊云难以喘息。

李翊云说,“很早之前,虽然还无法将其诉诸言语,我就知道:母亲才是这个家中唯一的孩子。比起母亲的愤怒,我更害怕母亲的眼泪。巨婴式的母亲,需索无度。她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失控得几近病态,家中每个人因此都不得安宁。

她说,我,这个她唯一深爱的人,活该得到最残忍的死法,因为我不懂感恩。”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0● 李翊云(右)与父亲、姐姐

在一种扭曲窒息的氛围中生活,“出逃”成了一种必然之选,后来当李翊云放弃可以给她带来光明前景的专业,而从事作为“情绪出口”的创作,也源于对长久积压的痛苦的一份宣泄,对人生真相的一种追索。

后来,她在美国坚持用英文写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的母亲不会英文,这门外语于是成为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将母亲的审视与操控阻隔于外,李翊云也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由:

“当一个人用新的语言记忆时,他的记忆就有了一条分界线。在那之前发生的,可能是别人的人生,也可能成为某种虚构。”

她试图通过构建新的语言体系,来摒弃过往,完成自我救赎。

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

创作期间,李翊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根据《卫报》报道,整整 10 年,李翊云都在午夜到凌晨四点之间写作,还要平衡家庭和白天的工作。她曾认为自杀是“一个合适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2012年,李翊云两次自杀未果。

李翊云因为抑郁症第二次入院治疗结束后,加入了一个康复项目,然而那些康复项目对于一个心灵受到长期戕害的人而言,显得漫长而微弱。她常常生出强烈的愿望:我要是从未出生过就好了。

李翊云在住院治疗期间,喜欢一个人去花园,沉浸于书籍的世界,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别人觉得她看上去安静平和,不能理解她为何会有自杀这种念头。她说她表面最平静的时候,是内心最激烈的时候。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1

“天人交战”于她而言,是常态化的内心戏码。面对命运的吊诡与冷酷,她拒绝无谓的妥协与和解。

她想起父亲曾经灌输给她们的宿命论——“只要相信宿命论就会让一个人看起来平静、无所不能,甚至是开心。”这是她当年与姐姐唯一的“护体”。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无法掩盖那些被深深压制的悲伤、无助与绝望,它们的汁液渗透到了每一寸肌肤里,甚至长成岁月的纹理,以至于她后来无论用什么方式,都难以将其彻底清除。

无法选择的出身与家庭,成为她一生都摆脱不了的“宿命”,而这种“宿命”,成为流动的沙漏,最终影响到她与下一代的相处模式。

在李翊云的记忆中,一天下午,她与小儿子坐在长凳上等待大儿子下课,小儿子把手放在母亲的手上,但是她却无法理解:

“我知道那一定很舒服,并且是天下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一定是这样的。不过我突然觉得我无法理解它。我能接近理解它,但是那只能是作为人类学家的理解的一部分。”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2

尽管她笃信,日常的亲密关系比外部的惊涛骇浪更值得书写,但在原生家庭中无法获得健康之爱的“残缺”,让她在自己成为母亲后,也难以做到与孩子真正的水乳交融,因为那种自然而然的亲昵无间、温暖明亮的情感慰藉,是她不曾拥有过的生命体验。

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家庭系统心理学”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中的任何事件都会在每一个人身上留下痕迹……爱与恨都能够通过家庭一代代传递。过多的创伤彻底改变了生命感觉,并且在家庭的集体无意识中留下了足以导致更多苦难的阴影。”

2017年,李翊云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教授,她准备举家搬迁到新泽西州去。但秋季还没开学,命运却与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16岁的长子文森特自杀而亡。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3● 李翊云主持普林斯顿大学的小说研讨会

此前,文森特还随母亲去看房子,“甚至对厨房、花园和他的卧室都有了计划”,但新家还没有搬进去,他就走了。

没有来由的结束,对于活着的亲人来说,像极了突然被推至无底的渊薮。

后来李翊云在书中写道:“我们买了你看中的那幢大房子……你要在就好了……没有你,房子空荡荡的。”

4.生命是一场漫长的疗愈

更让李翊云悲恸的是,不久后她的父亲也患病去世了。在医院里照顾病重的父亲时,李翊云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告诉他外孙自杀的消息。

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沉默,因为她觉得父亲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打击。

她和父亲都不擅长表达感情,直到父亲去世,她都不知道父亲为何总喜欢唱《北国之春》。《北国之春》里有句歌词:“虽然我们已内心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分别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是因为歌里有父亲生前曾渴望的缱绻之爱和家庭的幸福吗?

不得而知。包括对于文森特的死,她同样百思不得其解。

曾经,“她致力于将自己和生活藏在小说里”,儿子去世后,她意识到逃避没有意义,决定以最直接的方式面对儿子之死,于是就有了2019年出版的《理性终结之处》。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4● 《理性终结之处》(Where Reasons End)

畅销书作家伊丽莎白·麦克拉肯称,这本书是“关于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

小说中的母亲特别想知道,一个身姿轻盈如鹿,喜欢阅读、音乐、烘焙,能轻易地用他的蛋糕、鲜花、歌声占满整个空间富有活力的少年,为什么会选择结束生命?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母亲是否能够拯救自己的孩子?

在书中,她调动小说家的想象,在时光隧道里,与逝去的儿子进行了一场不可能的对话。

儿子:我非常爱你,希望我没有伤你的心。母亲:哦,别那么说,令人伤心的是生活。儿子:你是个好母亲。母亲:没有好到能使你留下来......

与其说这是一份困惑,一种自责,不如说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一次省察,她希望自己能懂得儿子的选择,就像理解当年她自己的那些行为一样。

即使是在最难熬的时刻,她也习惯性地微笑,“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听正在吠叫的鹦鹉,它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一句,‘那只狗的事我很抱歉!’……所以在写的时候,就经常被它逗笑。”

“笑”是对正常生活的感知,也成为陷于泥淖之中的人们的一根稻草,哪怕它如此轻盈,不堪一握。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5● 李翊云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家中

她曾在与抑郁症交锋期间,读过多位作家的信件、日记、传记和作品,他们有的受困于不幸的家庭关系,有的被恶疾缠身多年,有的背井离乡一生坎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像时间流过每一个人,在他们的身上留下沟壑纵横的烙印,这让她愈发清晰地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可理喻之处,当追问没有必要,当同情变成对普罗大众的悲悯时,她更愿意以实际行动去填充生命的虚无,去超越那些似乎永无止境的痛苦。

儿子离开的那年冬天,她订购了25棵风信子。此前的秋天,她种下了800棵。

“风信子”寓意生命与爱恋,她希望天堂的儿子能收到来自母亲的思念。

2020年,《我该走了吗》出版,这是李翊云首部被译成中文出版的长篇小说,也代表着她愿意进一步拆除心灵的藩篱,去直面那些被割裂与深埋的经历,整饬曾伤痕累累的精神原乡。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6● 李翊云首部被译成中文的长篇小说《我该走了吗》

同时,更为了“从我的生命写进你的生命”。众生皆苦,天意无常,所以,她在深味诸般痛楚与心碎后,渴望能从文字的世界里,从无边的幽暗中“升起火光,让从寒冷中赶来的人,可以坐下来烤烤火”。

美国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对这本书的评价展示了她的深刻理解:“《我该走了吗》带我们进入李翊云熟悉而有力的情感领域。它精妙地探索了我们所爱的、失去的和哀悼的将如何塑造、恢复和重塑,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

5.无解之谜

在李翊云早期的短篇小说《善良》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女孩无法接受自己养的小鸡就这么死了。她于是去了厨房,敲开一个鸡蛋,把蛋壳洗净、沥干,然后尝试把死去的小鸡塞进空壳里,想让它重新孵出。

李翊云说,这就是一种绝望的复活,想要试图回到开始,却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她曾经也对儿子如此呼唤:“多希望你还在这里,多希望你还在身边。”

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著名女作家再失爱子,7 年前,她的大儿子自杀(组图) - 17

如今,李翊云的幼子也过早离世,如果代际遗传的不幸成为悲剧的肇始,那么,自我的觉醒与关系的重建是否可以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出一条路径?

戛然而止的生命,与未尽的长途,有太多遗憾与难解之谜,它们无法弥补,也难以求证。在《理性终结之处》里,儿子生前留下了一个电子文档,母亲在和丈夫商量后,选择不打开它。“无法知道答案想必最接近人们所说的伤口”。

创伤也许只会被抚慰,从不会消失,但它的存在却是生命无法回避的构成,亦如废墟之于大地,彤云之于天空,亦如爱,之于所有的破碎。

在书的结尾,李翊云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命运的参悟:“深渊是不是可以变成一个人自然栖居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像接受头发或眼睛的颜色一样,接受痛苦?”

就像当年她种下的那些风信子,长在黑暗的泥土里,却开在每一个春天。文/荠麦青青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小E狠狠摔手机
小E狠狠摔手机 2024-02-27 回复
很多优秀杰出的人都无法摆脱自身的精神苦痛,甚是可惜
靖逸蓝
靖逸蓝 2024-02-27 回复
苦难成就她成为了一位特别的作家
茜vickychen
茜vickychen 2024-02-27 回复
花一辈子治愈自己,却忽略了身边人,还影响了最爱的人
追梦的孩子
追梦的孩子 2024-02-27 回复
作家应该多写作阳光积极向上的作品,但大多出名的作家都是因揭露社会现实或者人生黑暗经历而出名,多少与人性和政治挂钩,要么悲春伤秋,要么无病呻吟,所以很多作家都有心理疾病。写悲伤的叫作家,写高兴的叫网文作者,这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懒惰的雪纳瑞
懒惰的雪纳瑞 2024-02-27 回复
抑郁症是一个遗传的精神类疾病。她的母亲应该是有双向情感障碍,她的两个儿子遗传了她的抑郁症也不奇怪。可惜了她在治疗过程当中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没有及时给儿子们找治疗师防微杜渐……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