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30日 17.8°C-21.0°C
澳元 : 人民币=4.54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2024-07-23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我其实已经知道了,广电专业要成为历史了。但我觉得这似乎也不太重要,就没把这个消息广而告之。因为在我看来,专业并非绝对的重要,重要的是在那四年的时光里,我们是否学到了更多超出专业的东西。这或许也是大学更高的价值所在。

没学到东西

“广电没了。”

“哈?早该没了。”

几天前,老同学转发给我一则新闻,我们之间有了这次平静简短的对话。

7月中旬,中国四川大学教务处贴出公示,称经过相关论证,学校将撤销专业31个专业,拟申报新专业1个,预备案专业5个。公告上,新专业在前,拟淘汰专业在后,像即将掉队的老兵,在网页上整齐列队,与时代做最后的告别: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 1

《二十不惑》剧照

很惭愧,我就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人称之为“广电”。其实一年前在成都的一次饭局上,我遇到川大新闻系“隔壁”专业一位老师,寒暄做自我介绍时,这位老师透露,“广电没了”,原因是:招生不太理想。

这个答案让我有些意外。毕业多年,还不时有人拿我的本科专业开玩笑:“你是错过了一个风口?”在他们看来,广电是做片子的,不跟风起云涌的短视频、影视剧赛道相适配吗?还招不到生吗?的确是招不到了,川大后来又开了一个网络新媒体专业,是不是听名字就更契合当下?那么相应的,广电对应的广播电视,就是落伍的象征了。

我是2009年上的大学,专业是自己主动选的。那时候这专业还叫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目录上写着:培养广播电视记者、编辑、编导……播音、主持人等“人才”。作为一个狂热的足球迷,从小在电视上观看一届届大赛后,高一起,我就立志要当足球记者,最好还是能去央视《天下足球》那种。那时我觉得,只要当了足球记者,就能免费到全球各地去看球、去感受现场飞舞的荷尔蒙。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 2

《伯尔尼的奇迹》剧照

于是我四处搜罗,得知中国传媒大学是全国广电最强校之一,于是定为目标。但该专业当年在四川的招生名额锐减,我高考失利,分数够不着,就退而求其次选了川大。

入学后,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出于对广电的热爱主动选了这专业。湖南同学L希望能做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北京同学Q来自央视某著名主持人的母校,他说高中被理科学伤了,校友的成功,让他觉得广电是一个有趣的文科专业;一个河南的同学W,高中时就给同学放了狠话,“十几年后,你儿子会对着电视上的我说W叔叔是他的偶像”;大二时,还有3-4个外专业的同学,怀揣着主持梦陆续转过来。

外放、热血、有一定的理想和才华,大概是广电专业一部分学生的特点。川大的文学与新闻学院分新闻口和中文口,广电属于新闻口。我记得开学后不久,新闻口举办班干部竞选大会,竞选同学轮流上台发言。

半个学院的注视下,其他专业同学的发言多是沉稳的平铺直叙,但我们班的男生却很兴奋,几乎来了一场脱口秀大会,最后辅导员不得不出面挽救局面。后来本班男同学还自导自演,在迎新晚会上出了一个混杂着狗血剧情的唱跳节目。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 3

《请回答1988》剧照

当然,也有不少被调剂过来的同学,他们对广电一无所知,内心迷茫而忧虑。时任广电系主任的B老师于是给大家打预防针,劝我们未来四年尽量不要逃课,说去上课,总能学到一点东西。

B一语成谶。开学没多久,我们就发现广电专业让人失望。它跟中国所有大学的新闻专业一样,重理论而非应用,老师多是留校的本校学院派博士,对广电实操所知甚少,多数课程是对着PPT照本宣科,系里也没有任何硬件做支持。甚至同期的川大艺术学院,就有一个近乎克隆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操性更强,专业技能培训上与业界更对齐。

到后来,大家对专业的失望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大四开始时班里要确定保研本校的名额了,同学们却挨着放弃,从第一名一直往后顺延,几乎到了任何人想保就能保的地步,只要你没挂过科。

时隔十几年,大学时候具体的课程我早已忘得差不多了,倒是一门课印象深刻。大三时,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在课上教我们品闻各种香水和香精,再学着调试。这门课女生很有兴趣,男生面面相觑。很多次,看着讲台上那些精美的瓶瓶罐罐,我都不禁会想: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我不是要去足球现场做报道吗,为什么在这里闻香水?

也学到了东西

唯一让我觉得直接学到东西,是一门有关影视实践的课。授课的W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学期三次的拍片作业,对应不同体裁和主题。那是一个夏天,每次接到任务后,同学们自行成组,从讨论拍什么、怎么拍开始,一头扎进新校区当空的烈日下。最初没有设备,我们就拿着卡片机游荡于图书馆、教学楼以及校外小宾馆,学着去取景、出演和剪辑。每个作业截止的节点时,经常熬到深夜。

为了一个场景,我和同学会在地铁里耗到单程票2小时超时,还去了成都郊县住了几晚。还有一次,在没钱租用影棚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暖光打在人脸的光影效果,我们晚上在宿舍里关了灯,拿手电筒从不同角度去照射人脸,终于实验出了满意效果。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 4

《何以笙箫默》剧照

那是一个宣传片主题的作业,被我们拿来当成了广电专业宣传片,放到了网上——它还真的吸引了几位下一届的学弟学妹的报考。我们得知之后有些内疚,没想到也祸害了别人。这当然是玩笑,至少在这门课上,我们还是(自)学到了不少东西,怎么做剧本、怎么分镜、运镜、怎么剪辑和配音。再后来,我去了清北读硕士,靠着这些历练,在一门央视老师上的实操课上拿了最高分。

这也说明,新闻专业终究是一门要回归应用的强实践学科,要把学生扔到实践中,才能摸索出来。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包括现在),大学里的新闻专业不直接传授这些,绝大多数在编老师没有实践经历。在某些方面,我理解张雪峰对新闻专业的批评——从实用主义出发,它给不了学生太多能落地、能直接在就业市场变现的技能。

但是,那四年真的没学到任何吗?也未必。大学能带给人的,不应只是实用的技能,更是被一份打开的视野和体验,一份素养与智识的沉淀。这些东西不被能量化,也无法即时变现,却能让人终身受益。

这方面,我比较感谢广电的一点,是它不仅水,还水得特别纯粹。专业课上很少假惺惺地出现类似广电史论、新闻史观这样的专业水课。记忆中每学期的课表上,总有几门课,是单纯地看片——学生看,老师也看。

从电影到纪录片,系主任B和专业老师们会用一个接一个45分钟,坐着给我们拉完一部电影发展的简史。每到看片课,大白天的教室总会拉上窗帘,透出丝丝白光。其他教室都在正经上课,我们却像是偷情一般,在投影幕布上观看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再到《铁皮鼓》《发条橙》《霸王别姬》《小武》等等。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 5

《初恋未满》剧照

这当然是浪费时间,因为其他专业正在奋笔精进。但那些充满黑白色和低饱和度的彩色片子。却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知道了,影像是一种媒介,可以认识更大的世界、表达更深刻的主题。

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部分人。同学Y成了张国荣铁粉,一些同学换掉了卡片机,湖南的L买了单反,开始疯狂看片,大一暑假就奔赴青海玉树地震现场拍纪录片。我们一度也攒起了一个剧组,想要拍一个类似于北大《此间的少年》那样的长片。该计划烂尾前后,我也开始对电影有了兴趣,慢慢学着去了解和欣赏,四年里几乎刷完了IMDB和豆瓣的TOP250列表。下一届的学弟学妹里,也有人经过这些熏陶后,毕业后去当了导演,或是考了北影。我听说,后来川大把广电作为通识教育,和中文课一起放在了大一新闻口的必修课中。

隔了这么多年,很多经典作品的情节我都忘得差不多,但它们就像你吃下的粮食、喝下的水源,虽然都逃离不了被消化排离的宿命,却总能留下那么点的养分,滋养了我们此后的成长、审美和价值抉择。这些电影和文学作品,起到了一种美学教育和现实启蒙的作用,悄无声息地沁润着这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让我们成年后的关键期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又是丑。

我记得媒介概论课上,有一堂课让我印象很深刻。温婉亲切的X老师让我们做一个游戏。其规则类似于韩剧《鱿鱼游戏》一般“残酷”,全班同学被分为5-6个小组,在猜忌中相互竞争博弈,一个小组得分,另一个小组则一定失分。到了最后一轮,我所在的小组如果继续前进,就能踩掉另一个小组,毫无悬念地拿到第一,而如果放弃,就只能拿第二甚至掉到第三,没有奖励。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 6

《鱿鱼游戏》剧照

小组经过一番商议后,一致决定放弃前进。这让老师和后来的冠军小组有些诧异。北京同学Q作为小组代表,上台解释说,我们当然想拿冠军和奖励,但成功不能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虽然总有人要扮演踩踏的“恶人”,但我们不做。

从直觉到目标

当然,这些都不能当饭吃。因为专业水得纯粹,同学们大概很早就明白,广电梦遥遥,寻路要趁早。从大一下开始,就有同学不怎么去上课了,尤其是那些PPT水课。

有人陷入游戏和电影,有人开始认真备考雅思和托福,我则在天天泡在足球网站上看帖和发帖。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生郑雅君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中访谈了南北两所精英大学中的几十名大学生。她将他们大体分为两类:目标管理性和直觉依赖性。前者在上大学伊始,就有明确目标,进而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精密管理;后者则依靠中学惯性和感觉,在迷宫中瞎摸索,直到成为所谓的“小镇做题家”,抑或沦落为一个失败的寒门学子。

郑雅君认为,这二者的区隔与分野,主要源自家庭和成长背景的差异。

我也是最近看了这本书,才后知后觉:当年的我和多数同学们,大概都属于书中典型的“直觉依赖性”。我们多数人来自二三线城市和县城,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父母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普遍没上过大学。学院里来自一线城市的很少(Q的身上很少见到一件名牌,却因为户口本被叫了四年“工体阔少”),没有太多家庭显赫的同学。因此,当我们跨入大学校门,家庭能提供的指导意见和支持是有限的,更没有过来人教你如何去做GPA的管理,大二下之前我甚至不知道绩点为何物。从填志愿开始,到选课上课,乃至漫长的下课时间如何度过,一切都依仗自己的感觉和兴趣。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 7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剧照

但是,感觉和兴趣不重要吗?不,太重要了。精密的GPA和目标管理或许决定了毕业Offer的上限,但感觉和兴趣却奠定着大学生活甚至终生的幸福度。说到这里,我又要感谢川大和广电了。它水得纯粹,也水得无形,老师们在机械地朗读PPT时,会有一种对学生难得的理解。很少有老师直接点名,也没有行政力量催你上课,除非是挂科量到了要退学的地步。我们和辅导员关系淡薄,在川大那四年里,据说我们换了四届辅导员,而我到了很后面才知道这件事。

跟着感觉和兴趣,我们有机会朝着外界纵身一跃。因为水得宽松,我大三下就没怎么上课了,遍投简历、四处发帖,最后逃课几个月,去了上海的体育媒体实习;其他相熟的同学也找到了自己的领域,湖南的L继续拍着片,大四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北京的Q钻研起了漫画,毕业后去了日本逐梦;河南的W开始去游戏公司实习,顺利拿到了不错的转正Offer。还有一位河北女同学爱上了旅游和徒步,毕业后以开民宿为业。

这里面当然伴随着无数的迷茫无措和自我怀疑,有人毕业五六年才找到爱好和工作的平衡,L毕业后在北京拍片,一度收入拮据,每天在出租房喝可乐度日,直到喝出胃出血;Q的漫画梦想在日本撞得灰头土脸,一年后就回了国,转学雕塑;我在真正拍了片、做了足球记者后,才意识到爱好最好不要当工作,转而决定考研北上,追求一份(自认)能兼顾个人体验与社会价值的文字工作。

我在985高校读的本科专业,被母校撤销了(组图) - 8

《新闻记者》剧照

仰仗兴趣和直觉的自我成长,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漫长的试错过程,最后才能迎来一个也许并不算太好的结局。但一切美好的事物,本就需要你主动去搜寻、求索和试错,在汗液和泪水中学会自我疗愈,直到突破自我的舒适茧房,从一个单纯的直觉依赖型,慢慢去学会做目标管理。

在2023年10月底那场毕业10周年聚会上,来了近20个同学。跟天下所有的文科专业一样,他们遍布各行各业,大厂、基层、体制内和国境外;也跟所有的同学会一样,不少同学因各种原因缺席,其中当然包括了对那四年的种种失望。

欣慰的是,不管来或者没来,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志业”,在努力把日子过得精彩且有意义。有的同学早早“转码”,成了一名能兼顾带娃和工作的“码农”;有的同学去北美又读了影视学位,留在了当地继续拍片;还有的同学从地产网站跳出来后一直做严肃媒体,现在是业内有名的科技自媒体;在地方做公务员的同学,会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当地的美酒和风土,手机大厂的同学则给我们推荐哪款手机拍照最好;开民宿的Z回归了工作,下决心在北京买了房;湖南的L胃出血后回到了家乡,最近又开拓出新领域,成了B站小有名气的up主;北京的Q则滔滔不绝,用最长的发言时间介绍了他在做的男性饰品。同学们的领域横跨传媒、法律、智能驾驶、葡萄酒、保险……我默念了一下,真正在从事广电的,应该不超过5人

那个时候,我其实已经知道了,广电专业要成为历史了。但我觉得这似乎也不太重要,就没把这个消息广而告之。因为在我看来,专业并非绝对的重要,重要的是在那四年的时光里,我们是否学到了更多超出专业的东西。

这或许也是大学更高的价值所在。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