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11日 16.1°C-18.8°C
澳元 : 人民币=4.5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印和解迈出一步,印度追求实际利益(组图)

2024-10-23 来源: 日经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2020年在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后,中印关系恶化。目前呈现改善动向。印度在7月“经济展望”中提出:“即使为了增加出口,也应该扩大接受中国投资”、“如果想振兴制造业,吸引投资,印度就必须进入中国的供应链”……

中印和解迈出一步,印度追求实际利益(组图) - 1

印度外长苏杰生(左)7月25日在老挝万象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右)会谈。(图片来自印度外长苏杰生的X)

2020年6月,中印两国军队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实际控制线(LAC)附近的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导致双边关系出现了决定性的恶化,目前出现了寻求改善关系的动向。印度方面提及扩大接受中国投资的场面突然增多。中国政府也表达了对关系改善的期待,同时正在展示两军撤出纷争地带的进展。作为亚洲两大强国的中印关系的改善,也将对日美欧的外交政策和地区经济的走向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慎重关注。

印度提及扩大来自中国的投资

“印度不会对中国企业关闭大门,取决于(投资的)领域和条件”,9月初,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德国柏林发表演讲,表示将放宽对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的限制。此前反复强调“与中国的关系不能说是正常”的苏杰生,此次“转变方针”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印度政府在之前的7月下旬发布的“经济展望”中提出,“即使为了增加出口,也应该扩大接受中国投资”、“如果想振兴制造业,吸引投资,印度就必须进入中国的供应链等”,纳入了深入的建议,成为话题。

经济展望强烈反映了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CEA) V·阿南塔·纳格斯瓦兰的意见,因此具有份量。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也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虽然与首席经济顾问办公室立场不同,但并不是否定(他们的)意见”,并未公开对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表示反对。

此外,路透社7月中旬报道称,印度政府将在电子设备等14个领域加快向中国技术人员发放签证。同月下旬报道了政府相关人士的评论,称“在安全保障上不需要注意的光伏发电和电池等领域,可以放宽来自中国的投资限制”。

在印度,围绕外交和税制等重要政策,政府通过国内外媒体传达意向、观察舆论反应的“观测气球”式报道引人注目。2020年至2021年,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表示“我们将限制中国对印投资,但不会阻止”。“重新审查并批准”此前被冻结的中国长城汽车的SUV生产计划、“印度政府仅允许(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扩大从中国进口”等来源不明的报道也接连不断。

观察舆论的“观测气球”

另一方面,或许是为了保持平衡,也经常出现截然相反的意见。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在7月底表示,“经济展望不会束缚政策,而是表达了经济学家们的新观点和个人意见”,对于限制来自中国的投资,表明了“不重新考虑”的想法。

中印和解迈出一步,印度追求实际利益(组图) - 2

但是,如果印度政府希望改善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那么有不少因素可以提供帮助。首先是迎合国民情绪的“抵制中国”的失败。2020年6月发生的中印冲突事件中,印度方面有20人死亡,激起了民众的反华情绪,各地爆发了焚烧中国国旗和中国智能手机等物品的抗议游行。

看到这种情况,印度政府呼吁国内企业抵制中国产品,采取了冻结中国企业推进的汽车和铁路相关项目、禁用“TikTok”和“微信”等200多款源自中国手机应用等措施。这些都不是一时的愤怒所导致的轻举妄动。印度政府希望取得“一石三鸟”的效果,即敦促国内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原材料和工业原材料等的国产化比例,力争削减电子零部件和化学原料等中国产品进口导致的贸易逆差,同时向正在封锁中国的美国邀功。

鲁莽的“抵制中国”

但是,由于新冠疫情扩大,来自中国以外的进口也急剧减少,印度国内企业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而不得不依赖中国制造,因此在很多品类上,中国产品的进口金额和市场份额反而出现了增加。印度一名大使级外交官惊讶地表示,“原本印度的民营企业就不会那么轻易地遵从政府的通知,突然要求(材料和原材料)国产化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印度对中国企业采取排斥行动,容易让人认为直接原因是中印在加勒万河谷发生边境冲突,但实际上,早在冲突发生前的2020年3月,印度就发出通知称,对于此前适用“自动批准”(申请即批准)规定的投资项目,“接壤国家(也就是中国)的直接投资全部需要进行事前审查”。并非是为了报复冲突事件而驱逐中国企业,而是一直周密地准备了对中国企业采取的管制措施。倒不如说,这是巧妙利用了民众的愤怒情绪。

印度对中国企业提高警惕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10年代。据时任中国驻印外交官称,印度政府曾在2005年发布通告称:“在对印投资中,不会歧视中国企业”。这使得中国企业进驻印度的步伐迅速加快。华为和中国中车(CRRC)等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在印度设立基地,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滴滴出行等企业对印度有实力的初创企业进行了投资。2019年,上海汽车集团(SAIC)旗下的名爵汽车开始在印度进行本土生产,并取得了良好业绩。

但中国企业在印度发起的收购和投资攻势却引起了印度相关部门的警惕。2017年,中国复星集团收购了印度制药巨头“格兰德制药”(Gland Pharma)74%的股份。2019年,携程旅行网(Ctrip)对印度旅游初创企业、独角兽MakeMyTri的出资额由10.5%提高到了49%。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对印度住房金融巨头HDFC(Housing Development Finance)的出资比例一度由0.8%提高到了1.01%。在印度销售的智能手机中,约70%是vivo、OPPO、小米等中国品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对中国企业的进驻提高警惕

曾是大英帝国等殖民地的印度,至今仍对本国产业被外国势力控制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更何况对象是被印度单方面视为竞争对手的中国。

作为经济增长原动力的对印度直接投资增长乏力,这一点可能也对印度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影响。2021年度对印度直接投资额达到约848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23年度则减少至709亿美元。另一方面,2023年度来自中国的进口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增加到了新冠疫情前的约1.5倍。印度的对华贸易逆差额也达到约850亿美元。

中印和解迈出一步,印度追求实际利益(组图) - 32020年9月,中印两国防长在莫斯科进行会谈(图片由印度新闻信息局提供)

从化学原料、塑料制品到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药品原料及肥料等,印度的很多产品都依赖从中国进口。如果不能很快消除这些零部件和原材料对中国的依赖,那么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建厂并在印度生产的做法,会对印度更为有利。这意味着会对技术引进、扩大就业以及消除贸易逆差做出贡献。在印度举国大力扶持的纯电动汽车(EV)用电池和光伏发电相关设备方面,中国的技术和业务开展速度也非常有吸引力。这可谓是印度政府正视一个现实的结果,这个现实就是要使经济保持高增长,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

尽管印度执政党联盟的席位大幅减少,但在大选结束后,反华情绪强烈的执政党内右派势力和支持基础等方面似乎就不像以前那样过度担心了。也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放缓,可以有利地与中国进行谈判。实际上最近几年,局势的发展对印度来说是相当有利的。印度政府要求给2023年起开始在印度生产智能手机的美国苹果公司供应零部件的中国厂商与印度企业成立合资企业。也有报道指出,部分供应商已经接受了这一要求。受到印度政府压力的名爵汽车同样选择继续印度业务,并在去年底接受了印度大型钢铁企业JSW集团的投资。

冲突后仍坚持“边境”协商

中印两国高官的协商也在不断进行。印度外长苏杰生7月与中国政治局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哈萨克斯坦和老挝进行了两次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尽快完成从中印实际控制线(LAC)附近的争端地区撤离。此外,9月中旬,作为莫迪总理的左膀右臂,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在俄罗斯举行的金砖国家高级事务代表会议期间与王毅举行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要努力为改善双边关系创造条件。

在撤军问题上,一直主张印度一方负有责任的中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9月中旬表示:双方一线部队已经在中印边界的西段加勒万河谷等4个地区实现了脱离接触。

据当地媒体报道,从2020年4月到2024年6月,中国企业对印度投资申请中获批的仅占四分之一。2000年4月以来中国对印度的投资累计约为250亿美元,不到欧美国家的十分之一,位居全球第22位。如果包含在香港和新加坡设立基地的中国企业的投资,这一数字可能会达到几倍,但作为接壤的大国之间的投资仍显得极为微小。

使中印关系恶化的加勒万谷冲突事件发生至今已近四年半。围绕中印实际控制线(LAC)附近的德普桑平原和拉达克东南部德姆乔克地区的撤军谈判仍然停滞不前,但双方在外长级别的协商以及军团长级别的军事高官协商已举行21次。根据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提议于2012年成立的“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WMCC)”迄今已召开31次会议,两国承认“边界争端”的存在,并着手建立解决争端的框架。

印度在疫情后,再次开始走上高速增长轨道,但短期内工业原料和原材料的国产化仍然困难,非常希望引入中国的投资资金和技术。对于经济减速愈加明显的中国而言,印度也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有潜力的投资对象,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尽管谈判可能会受到美国新政府走向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都希望暂时搁置边界问题,寻求通过投资和贸易等经济合作实现实利。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