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跌破40万!中年男人最爱的豪车,在中国彻底不香了?(组图)
豪车降价的大风,还是吹到了保时捷。
2024年10月,深圳某保时捷经销商打响了“大降价”的第一枪。
2024款保时捷Macan 2.0T裸车价大跳水,报价35.8万元,是官方指导价57.8万元的6折。
“保时捷售价跌破40万”迅速冲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
虽然保时捷高高在上的价格,已经降到史无前例的“亲民”,但是销量依然未见起色。
多年来,保时捷一直被无数中年男人视为“梦中情车”,但如今,为何一夜之间,保时捷在中国突然卖不动了?
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豪车风向标,保时捷的起伏,基本代表了豪华车在中国市场的沉浮。
在2002年卡宴上市前,保时捷只有跑车,没有侧重使用的家用车。
911虽然经典、性能卓越,但是它并不能给保时捷带来太大的利润。
一方面是因为跑车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因为跑车的受众群体小、无法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所以单纯的跑车制造商往往不太赚钱,甚至还会亏本。
21世纪之初,保时捷集团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很快,保时捷调整在华商业策略——打着跑车的品牌、到SUV轿跑市场上赚钱。
就在这时,卡宴诞生了。
它是一款运动属性极强的SUV,而在当时这种属性的SUV车型几乎没有,所以卡宴销量一路攀升,帮助保时捷公司成功渡过难关。
之后,保时捷推出的两款SUV(卡宴、Macan)和两款四门轿车(Taycan、帕梅)销量大卖,它们妥妥地成为保时捷的印钞机。
帕梅和卡宴起步100万,Macan起步价50万,Taycan89.8万起。
和一线超跑比,这价格极其亲民;和BBA比,品牌调性又是超跑,很难不让人心动。
凭借这个策略,保时捷在华销量卖爆。
尽管一直以来,保时捷反复被吐槽店大欺客,态度傲慢,但仍然挡不住车主排队购买,甚至加价购买的热情。保时捷销量一路增长。
2015年,保时捷中国销量赶超美国,同比暴增24%,自此中国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一时风光无两。
而且此后连续8年,中国也一直稳坐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宝座。
这期间,保时捷4款走量车型中,卡宴和Macan贡献了保时捷在华总销量的80%。
不承想,所谓“花无百日红”,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的势头,急转直下。
2022年,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开始出现下滑。
2024年前三季度,保时捷中国市场销量暴跌29%,其中,帕梅和Taycan销量降幅最大,分别是20%和50%。
销量下滑,进而导致营业收入不断下跌。
2024年1-9月期间,保时捷集团全球营业收入为285.6亿欧元,营业利润仅有9.74亿欧元,同比暴跌41%。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为何一夜之间跌落神坛?
除了后疫情时代消费降级、国产新势力崛起、用户消费观念转变等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保时捷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未能跟上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
新能源转型不理想,同价位车型与国产车相比毫无优势,负面舆论纷纷不止,让保时捷的困境雪上加霜。
卡宴、Macan、Taycan、帕梅这些奶牛车,是保时捷系列的走量版本,本质还是带点运动属性的家用代步车。
但其运动属性并不比小米SU7标准版强,智能化更是被吊打。尤其是Taycan续航短、屏幕发热、数码交互能力弱,导致销量暴跌50%。
小米SU7虽然只是个21万的车,但也给到了C级尺寸和百万级的外观造型。相比之下,奶牛车价格销量持续下跌,确实在意料之中。
而奶牛车的颓势,后续也会影响保时捷718和911两款精华跑车,加上今年初二手超跑掉价,也挤压了911的生存空间。
除了技术不给力,保时捷今年以来也多次陷入舆论漩涡。
经销商逼宫总部、要求更换中国区负责人、保时捷殴打货拉拉司机、保时捷恶意推迟交付引众怒……甚至有网友退订保时捷、转投其他国内品牌。
多年以来,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凭借品牌效应赚得盆满钵满。
但当下的中国市场,早已今非昔比,国产造车新势力崛起,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更优的选择。对于“不坑穷人”的保时捷,消费者并不买账。
现今的保时捷兵围垓下、四面楚歌,如果其技术和服务仍然无法适应中国市场,那么保时捷只会在中国丢掉更多的市场份额。
尽管形势很严峻,但保时捷绝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毕竟中国曾经连续8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保时捷新任CEO潘励驰,刚上任即在中国市场大刀阔斧裁员,正式员工和外包员工分别裁员10%、30%。
同时,保时捷还计划在2026年前自砍门店数量,主动将经销商数量从154家缩减至100家。
潘励驰还任命李楠出任副总裁着重开始本土化研发,设立技术部门研发智能驾驶。
在这之前,李楠曾任职于宝马和奔驰,工作内容一直是围绕着软件和信息化等方面开展,并且长期深耕中国市场。
除此之外,保时捷中国研发团队还在扩建,以补齐智能座舱、ADAS高级辅助驾驶等智能化的短板。
潘励驰更是声称:保时捷将在两年内重启“进击模式”,拿回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保时捷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对中国智驾市场是认真了,但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特别是在当前的消费环境和竞争环境下。
本土化研发也实非易事,除了要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还要考虑如何兼顾全球其他市场的需求。
未来保时捷能否在中国市场重拾辉煌,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品牌能否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而保时捷会以怎样的速度推进电池和智能化成果,这将直接影响保时捷电动汽车能否赢回市场。
如今,凛冬已至,保时捷在中国吃香喝辣、鼻孔朝天的日子已经远去。
国产造车新势力品牌纷纷不断向上,小米su7ultra在今年10月发布指导价81.49万元,仅仅10分钟订单就破了3680台,势头直攻保时捷两款精品跑车的主阵地及战略腹地。
虽说保时捷有百年造车历史,其超跑的独特魅力依然存在。
但在这个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它还能否在中国汽车市场续写传奇?保时捷又会如何应对白热化的汽车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