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洋悟运动来了!“中美网民建交”意味着什么?(组图)
谁也没想到,2025刚开年,美国竟涌出数百万“洋抖难民”“走线”大军,只不过他们走的是网线,去的是小红书。中国人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场“洋悟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来了,个中意义和启示已超过“泼天流量”本身。
中美关系的大门是由人民打开的,这扇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再被关上。
一、开眼看世界,美国人不好骗了
分析问题,先要抓住主要矛盾。拨开各种玩梗表象,“洋抖难民”现象的本质是美国人民对美国政府的愤怒和反抗。一方面,美国政府无理绞杀TikTok,不仅强拆数以亿计美国人的网上家园,遮住他们看世界的眼睛,还砸了数百万小微商户的饭碗。另一方面,X、脸书、照片墙这些美国本土平台不好好下功夫提升用户体验和吸引力,成天想着怎么把TikTok搞掉。难怪有美国人说“既然美国政府担心我们的个人数据被中国拿走,那我们就直接送到中国人手上”。
路透社评称,美国网民以实际行动向美国政府表达蔑视。
有美国网友说:“TikTok用户非常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以及美国政府如何试图利用媒体来操纵我们。”当美国政客试图封杀TikTok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输了。真正的强者,不是压垮别人,而是战胜自己。集体“逃难”的美国人,与其说是“洋抖难民”,不如说是“地球村村民”。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小红书,而是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而这理想国竟不在西方,而在“东大”。
二、甩开“中间商”,原来我们都一样
小红书恐怕也没想到,自家全中文平台怎么一夜之间就开启了“三步一个美国人”模式,更没料到,自己竟无意间承载了一场文化的迁徙,一种文明对话方式的革新,一次网上乌托邦的探寻,还顺带助推了一波汉语热。
数百万篇笔记、数十亿次浏览、数千万次互动,如此量级的去中心化“草根对草根”,成就了中美年轻人在小红书上的“无预警大团结”,堪称社交媒体时代两国民间互动的历史性事件,有人称之为网络版“乒乓外交”、21世纪“厨房辩论”。
连《华尔街日报》都认为,在中美关系紧张之际,新的中美友谊正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萌芽。无论是中美网友互求表情包、联建英语角,老美的数学卷子满天飞,中国的英语卷子飞满天,还是就衣食住行费用“精细对账”,双方都回归了常识,那就是无论是黄皮肤还是白皮肤,老百姓的悲欢并无二致。原来中国有996,美国也有496(凌晨4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中国人出的英语完型填空连美国人也不能全对。
而有中国网友晒出自己拔牙花了100块人民币不到、大学学费一年只要6000元,直接把一些美国人干沉默了。美国年轻人发现,原来读懂中国没必要经过什么中间商、二传手,更不能容忍“殖子”放毒,只需要来一次网上版“中国游”,就能突破信息赤字,对齐颗粒度。
一则美国网民的高赞帖文称:“笑死我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为对抗政府而下载小红书,结果发现自己与数百万中国人进行了愉快的互动,无意间让美国数十年对华不友好的宣传破功。”
中国人则发现,原来讲自己的故事不需要“完美滤镜”。中国并不完美,但我们走在正道上,那就没什么可藏着掖着的。
曾几何时,在中美相互认知中,存在一种中国人仰视美国、美国人俯视中国的心理常态。随着中美各自发展水平此长彼消愈加明显,中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逐渐向“高信息位”爬升。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加持下,体现中国基建狂魔、创新超人等形象的内容已经实现碎片化出海,从信息高位加速向低位区流动。而此次短时间内迸发的海量交流火花,加上无数相互印证的新认知,正在形成一种能量聚合效应,让原本的点点星火万丈成炬,不断固化成稳定的社会共识。即使有一天,中美人民之间的密切关联再次被人为隔阻,今天点燃的火种也不会轻易被掐灭。
三、平视世界,给中国年轻人点赞
此次事件中,中国年轻人展现出的自信乐观、不卑不亢、平视世界令人振奋。一些小红书原住民连夜推出英文“平台使用指南”,张开双臂欢迎美国朋友,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入乡随俗,特别是“不得在中国地盘抹黑中国”。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美国要加强合作,我们就一起干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实事、好事;美国要对抗冲突,那就坚决奉陪到底。这个道理,中国人很明白,中国年轻人更是拎得清。卸下思想钢印,眺望桅杆尖头。
今天的“小红书一代”,是最自信自强的一代,也是最开放包容的一代。对于美国网友而言,他们在小红书看到的我们,就是今天“赛博中国”的代表。
而中国自己的社交平台,也无心插柳经历了一次“坐在家里的国际化”。“洋抖难民”涌入小红书,有它的偶然性,但更是中国平台综合实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本质上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外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论深耕国内还是出海试水,功能好用、留得住人都是硬道理。
四、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话又说回来,小红书的“难民潮”究竟是搞一波“行为艺术”,还是想长期扎根,仍有待观察。
首先,“洋抖难民”的真实体量究竟有多大?这是分析这一现象的第一步。即使真如传言所说达到数百万,这在小红书3亿多月活用户中,也不过是零头。美国网民霸屏可能也只是“聚光灯效应”和平台算法造茧机制造成的流量错觉。
美国网友在小红书踊跃“交猫税”。
其次,美国网民也不是千人一面。相当一部分用户怀揣对中国的友好和好奇,试图在网络空间“志合越山海”。但更多“难民”其实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更不能排除少数人搭顺风车,用“表演式友好”的方式迎合国内舆论偏好。这不仅可能误导双方对现实的认知,还可能在热潮退去后引发舆论反噬,削弱两国民众对跨文化交流的信任。
最后,这场“数字起义”究竟能持续多久?从动机看,美国网民更多是赌气、玩梗或跟风。考虑到相当多的美国网民曾是依靠TikTok谋生的博主,当情绪逐渐退潮、流量难以变现,不少人可能会游回他们更为熟悉的、与他们生活结合更为紧密的数字水域。中国平台亟需思考如何在服务供给、社区规则、社会责任等各方面寻求平衡,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用户友好度和黏性。
但无论如何,在当下全球化脚步蹒跚、筑墙设障横行的动荡年代,这样热烈温暖的交汇仍是弥足珍贵。无论世界怎么改变,我们还是要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要来往交流,不是几个苍蝇嗡嗡就能阻断的。今天的中国人只要把自己活出精彩,自有高朋为我远来,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