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大火十周年:唯一幸存者“从地狱回来报信”,台湾消防改革了多少(组图)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为什么只有我幸存,他们却无法活著离开?」黄钰翔问了十年。
十年前,他刚加入消防队就经历一场「只有消防员死亡」的大火,在桃园新屋保龄球馆火灾中,只有他一人顺利逃生,其余六名消防员皆殉职火场。
这是当时台湾消防员殉职人数最多的火警,也是当地首次殉职案发生后有活著的人出来诉说事发经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黄钰翔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当时顶住长官压力指出结构性问题:消防装备不足、在火场中被断绝水源,以及指挥体系紊乱——火场根本没有民众受困,却仍派多名消防员入室救援。
十年来,这位被媒体称为「从地狱回来报信的人」,在创伤后饱受精神困扰,仍努力推动改变。当局陆续革新制度及加强装备,但不幸的是,新屋大火后的这十年,台湾再有20名消防员因公死亡。
「不站出来挑战体制、推动必要的改革,就无法阻止悲剧继续发生。」黄钰翔告诉BBC中文。
消防员黄钰翔从一场大火幸存后,致力推动台湾消防体系改革。
被派进无人受困的火场
2015年1月20日凌晨,台湾桃园新屋保龄球馆发生火灾。
当时只有21岁的新进消防员黄钰翔才下分队两个月。这栋一楼是游泳池、二楼是保龄球馆的双层铁皮屋,是他生涯第一个火场。
「我一抵达就主动著装去指挥所待命,刚毕业很有热忱,很想试试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15年1月20日,台湾桃园新屋大火,起火的铁皮屋一楼是游泳池,二楼是保龄球馆。
他与其他年轻消防员依指挥,进入5000多平方公尺的建筑物,寻找起火点灭火。其时,室内所有民众皆已获救,无人受困,但指挥官为避免火势延烧到邻近房舍及抢救民众的财物,而作出有关指令。
黄钰翔与邻近分队的消防员混编一队,他们没有合作过,彼此也不认识。他经验不足,无法判断指挥官的命令是否合理,直到身处火场,才发觉一切未如教科书发展。
当天他穿著借来的消防衣,连消防帽都是旧式的,没有附手电筒,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与他同行的队员,没有人被发配红外线热显像仪,无法测量温度,评估火灾成长情况。
铁皮屋遇高温即烧熔软化,在闷烧超过30分钟后,里面已经浓烟流窜,温度越来越高。他们进去后14分钟即遭遇闪燃,建筑物全面燃烧坍塌。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消防员进入火场铺设水带,也需依其循线撤退。
撤退时被断了水源
「我们从头到尾没看到火,外面告诉我们浓烟窜出,叫我们赶快撤的时候,其实已经很赶了。」
黄钰翔说,那是闪燃前兆,但他跟队员欲撤退时,却发现手中握的水带扁塌,外头有人关掉了水源,他们无法循著水线撤退。
内政部消防署编印的消防人员救灾手册就明载,水带扁塌会严重影响消防员的逃生时间。 但在这场大火中,消防员还没离开火场,场外就移动消防车断绝水源。
「我出来就冲去质问现场指挥官,为什么我们(水带)没水了?」他说。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台湾桃园新屋保龄球馆大火造成蔡长融、陈彦茗、陈凤翔、曾重仁、谢君杰、张桂彰等6名消防员殉职。
黄钰翔解释,他的幸存纯属侥幸。途中他与队员走散,在火场中花最多的时间,是站在原地喊找同伴。
后来他被来时的同一条铁线绊倒,凭记忆转弯找到逃生出口,才获搜救队员拉出火场。他离开那刻,火焰就从他身后窜出,建筑物崩塌。
「我以为我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后来看到六位遗体被抬出来的时候,真的无法相信。」
当晚殉职的六名消防员都是年轻队员,最年长者也才29岁。 他们丧生在离出口不到几公尺处 ,其中一人距离逃生仅十二步之遥。
「新屋大火是唯一一场殉职案,有活著的人出来跟我们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时任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理事长杨适玮告诉BBC中文。
他说,这场殉职案反应台湾消防救灾的结构性问题,现场指挥官的判断缺乏专业,亦没有落实火场人员管制,致使消防员仍在火场就被中断水源,无法循水线逃至室外。
殉职案后揭露真相
消防员黄钰翔现年31岁,十年前的大火改变他一生。
黄钰翔起初加入消防队,是认为消防员是份「看起很很酷」、可以英勇救人的工作。
但在火灾殉职案后,他无法像从前般单纯看待消防工作。
「当你曾有同学或同事在火场殉职,消防工作就是很悲伤的事,那感觉永远不会离开你心里。」黄钰翔说。
「我想找到这件事的真相,只有我一个人出来,冥冥注定,我有该承担的责任,我同学的殉职到底怎么发生?为什么救灾会让消防员死亡?」
亚洲消防首长协会统计资料显示,台湾与邻近国家日本、韩国等比较,消防员火灾现场死亡人数偏高。
据台湾媒体当时统计,2005年至2015年,台湾有42名消防员殉职,死亡人数超越香港过去84年的总和——自1927年至2015年,香港因公死亡的消防员为31名。
火灾隔天黄钰翔接受媒体访问,揭露当天消防指挥体系有所疏失,犹如打开潘朵拉盒子。
他说最初没有消防员相信他,因为移车断水有违常理,有人指责他在说谎,桃园市消防局亦否认这则指控。火灾发生四个月后,桃园检察官调查证实监视器拍到消防车移动,才还他清白。
「台湾消防是从警察体系分出来的,充满了威权体制。」黄钰翔解释,消防队采取阶级分明的权威式管理,讲求对上级服从和遵守纪律,他对指挥体制提出质疑,是相当少见的行为。
接下来近三年,在各方调查仍在进行期间,黄钰翔身心承受庞大压力,他饱受外界质疑,「消防局长官一直想找我谈谈,证明我是错的。」
他也须配合检方调查火灾真相,要不断重述那段经历,并证明自己所述正确。此案最受关注的时候,他一言一行都被放大检视,所属分队外常有媒体守著,得躲躲藏藏、绕侧门进出。
「有三、四年,我很怕被认出我是谁,很在意别人的眼光,我担心被反驳,要不断向人解释。」他说,自己从未改变过证词,但因为资浅、人言微轻,起初只有少数人愿意支持他。
图像来源,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 桃园大火后引发多起抗争,基层消防员在殉职案对年至桃园市政府投影诉求真相。
直到2017年监察院公布调查结果,黄钰翔的恶梦才告一段落。
报告明确指出这场夺走六名消防员性命的火警涉及「严重人为疏失」,并对桃园市政府提出纠正案,包含现场指挥官等多名人员需移送惩戒。
监察院指出,这场殉职案肇因于一连串的错误。建筑物本身就是违法建筑,长期消防安全检查放水。当晚指挥系统紊乱,救火指挥官判断也有疏失,在已知室内已无人受困的情况下,不须派员涉险进入,可从外洒水灭火。
该调查亦证实黄钰翔长久以来的质疑,室内人员因后方水源遭中断,水带扁塌,无法循水线逃至室外。由于救火指挥官未依规定,在消防员入室搜索前掌握搜救小组之姓名、人数、时间及气瓶压力,也未指派专人管制进出,当晚无人知悉室内救灾人数。
搜救队在救出黄钰翔后,以为室内已无人,六名消防员丧失救援机会。
桃园市消防局回复BBC中文询问,指新屋大火严重事故并非来自单独成因,「而是多个问题同时出现。」
活下来的责任与创伤
这场殉职案被认为是台湾消防改革的转折点。
黄钰翔的证言促成多场质疑指挥体系的抗争行动,基层消防员与家属走上街头要求桃园市政府查明消防员殉职真相、承认火场抢救过程管理疏失,及探究相关人员责任。
黄钰翔也在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的协助下,跟殉职消防员的家属组成调查小组,撰写民间版调查报告、出席政府灾调说明会,他们自力厘清殉职案真相,诉求全面性的消防制度改革。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殉职案为消防员带来创伤。
但他做这一切的背后,是别人无法想像的创伤。
幸存的内疚感一直折磨著他,殉职队员公祭期间,家属往往在他面前痛哭失声,「我想告诉他们我遇到的事情、消防局做错什么,但我的出现,他们会不会会想说,『如果我的孩子是他,那该有多好?』 」
他感受复杂,内心充满愤怒、悲伤跟焦虑。当家属问他过得好不好,他无法回答「好」,因为有罪恶感;又无法回答「不好」,怕令他们担心。
让他最无法释怀的是,六名殉职消防员中,包含两名他警专同寝室、同班的好友。
黄钰翔老家在台南,警察专科学校毕业后没选离家近的工作,就是为了跟好友彼此照应,将桃园填为优先志愿,「我们还用Google Map查,选离彼此比较近的分队。」
他被分发到桃园一处小村庄内的消防分队,好友则到渔港里的分队任职。其时台湾消防员工时长,前两年「菜鸟」(新人)都必须连续执勤48小时才能休息,难得休假时,他就跟好友约出去打球吃饭。
图像来源,黄钰翔 消防员黄钰翔(前右二)与在新屋大火中殉职的好友蔡长融(前右三),于警专毕业时的合照。
在火场痛失好友,加上揭露体系疏失所带来的压力,使得黄钰翔遭受综合悲伤跟创伤的双重冲击。研究指出,揭露受害经验后,遭到体制或机构背叛所带来的创伤和冲击,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加巨大。
他回忆,自己曾严重失眠,因为焦虑,手上总是不离香烟。回到工作岗位后几个月,他害怕独处,仍处在警戒状态,洗澡时需有人在门外陪他说话,要和同事挤宿舍单人床才能入睡,「躺著就听到风声,跟自己很快的心跳声。」
心理师、时任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秘书长郑雅菱,曾陪伴黄钰翔经历那段时光。
「他外表是个强壮的大男孩,但内心是手足无措的,他失去的是朝夕相处、同生共死的伙伴,心理学上不亚于失去亲人的悲伤。」她说。
而他选择声争讨真相、批评制度带来的压力,使其更难从冲击中复原。期间黄钰翔曾陷入低潮,逃避幸存者身份,当年他调职回家乡后,也因为不适应新的职场,每天下班就跟同事去喝酒,对生活倦怠失去目标。
郑雅菱解释,经历过同仁殉职的消防员,无论有没有进入火场,这份创伤都很沈重。她的研究中,有人因此瘦到三十九公斤,自责为何当天不是自己出勤;「还有分队不断模拟现场的状况,一般训练只要两三小时,他们却从下午三点练到晚上八点。」就为了回避心中的恐惧与痛苦。
殉职案也在消防员家属心中留下难以淡化的伤痛。
新屋大火殉职消防员张桂彰的姊姊张馨尹告诉BBC中文,失去亲人的创伤影响著她的每个家庭成员,「某些东西就卡在那里了,虽然经历同一事件,但又难彼此理解。」至今她仍在治愈自己的过程中。
另一名殉职消防员陈凤翔的母亲是当年最积极参与抗争的家属,她在事发后多年,仍感到丧子并不真实、「像还在梦中」,依靠著宗教和家人陪伴才得以继续生活,「他们六人的牺牲,希望可以让长官们不要再犯这种错误。」
修法增订「退避权」
图像来源,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 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多次上街要求台湾政府进行消防改革。
「每一位消防员的殉职,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但殉职事件仍不断发生,很令人心痛。」黄钰翔说。
新屋大火后,台湾再有20名消防员因公死亡。
2018年,同样在桃园市,敬鹏工业平镇厂大火又造成六名消防员殉职。2023年,台湾屏东加工出口区高尔夫球代工厂发生爆炸,四名消防员殉职。
为了阻止更多悲剧发生,黄钰翔担任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干部,2019年成为理事长,和地方民意代表合力推动消防改革。
该会汇整过往殉职案经验,提出《消防法》修正草案,2019年立法院通过修法草案。到了2024年,台湾政府进一步针对该部法律进行36年来最大规模的修法,强化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
根据新法律,消防员面临危险性救灾有「退避权」,换言之当年新屋大火无人受困、却派消防员入室抢救的命令,如今消防员可以拒绝执行。
「以前政府都把消防队塑造成英雄,好像不执行救灾、喊了Mayday(国际通用的无线电通话遇难求救讯号)会很丢脸,」黄钰翔说。但牺牲性命,换取人民生命财产的观念应被改变,不能再重蹈覆彻。
此外,黄钰翔等人当年不断争取的制度——开放基层消防员参与重大伤亡的救灾事故调查,也在该次修法纳入。「灾害事故调查会」的成员需包含例如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等基层消防团体代表。
图像来源,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 消防员黄钰翔长年为消防改革奔走。
而在殉职案「重灾区」桃园市,该市率先台湾其他县市推动消防员救灾安全的改革,包括设立「事故安全官」制度,有关专员须监控现场火烟及建筑物情况,评估危害风险。
另一方面,桃园市强化火场安全管制,消防员进出火场需缴交个人安全管制插销,跟安全幕僚定期回报,并规定消防员每人有两套消防衣,每个分队配置两组红外线热显像仪,队员进入火场后会携带导光索,为其指引逃生路线。
「修法有成果,这些小小的成功,让我慢慢开始得到基层的支持,也看到更多可以做的事情。」黄钰翔说。
他也从当年在火场迷失的菜鸟消防员,成为台南市火灾抢救教官,负责教育基层消防员,近期完成一场专门营救火灾现场受困消防员的新型训练。
「我想帮助我自己,也帮助其他同仁。」
下一步:争取消防员组工会
但黄钰翔认为,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仍不足够,消防员的生命安危很仰赖前线,下一阶段希望争取筹组消防员工会,扩大消防员的话语权。
「消防员都流传一句话:今天公祭,明天忘记。公务机关进步缓慢,要跟基层对话,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掩饰缺点。」
近年,他领导的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提出消防员的职业安全卫生、设备不足、训练不足、工时长等问题。该会成立于2013年底,由数十名台湾基层消防员组织而成,争取消防员劳动权益,会员数现已成长至千人。
但由于消防员是公务员,不适用保障劳工的《工会法》、《劳基法》、《职业安全卫生法》等法规,无法成立正式工会,协会提出的问题,都因为不是「工会」而被相关机关拒绝协商。
黄钰翔指出,只有是工会,才能要求雇主跟劳工有强制协商的义务。
「我们会对体制感到失望,以为没有能力改变,但工会可以是核心力量,有一群人在背后支持自己,意义会非常深。」
组工会的诉求在台湾社会至今仍未达成共识。
2024年,在野的国民党、民众党在立法院提案修法让消防员拥有依《工会法》组工会的权利。当时劳动部与内政部持反对态度,倾向修改《公务人员协会法》强化消防员协商、结社权。
黄钰翔担任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理事长,在会员大会上报告工作进度。
与这场大火和平共存
黄钰翔接受访谈这天,是新屋大火十周年前夕,他到台北参加消防员工作权益促进会年度的会员大会,负责报告工作成果。自从担任协会干部后,常要在公开场合发言,他总是穿著白衬衫。
一直陪伴他走过创伤的心理师郑雅菱说,黄钰翔与当年不爱说话、总面无表情的男孩判若两人,「他变得坚强、冷静,还有领导之风。他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人,新屋事件是冲击,但他活出生命的意义,不只停留在事件里。」
黄钰翔仍持续向体制提出问题,并未与那场大火告别。
有时他仍会想,如果没发生殉职案,现在他跟好友还会一起打篮球、规划一起在假期旅行,或许会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每年快到周年都会想到同学们,前几年还会去桃园忠烈祠看看他们,跟他们说说话。」
「但我现在已经学会怎么跟这件事共存,我觉得我同学应该会为我感到开心吧。」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