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王兴兴和饺子导演的家世背景,我发现一个反认知的共性…(组图)
01
这世上没有六边形战士,
只有“跛脚”的强者。
你还记得春晚上
那些扭秧歌的机器人吗?
不仅颠覆了全世界的认知,
也让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几乎一夜成名。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
这样一位在大众想象中的“天才”,
身上却藏着很多令人深思,
甚至是颠覆认知的东西。
02
王兴兴在没有成名前,
一直是传统思维里的“差生”,
虽然他动手能力超强,
小学就能拆解闹钟、收音机,
初中就能做出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但这在传统教育体系中,
那就是“不务正业”。
他考试时常被扣分,
更糟糕的是他的英语,
中考时因为英语拖后腿,
他以倒数第一勉强考入普通高中。
高中三年他参加几百场英语考试,
大概只及格过3次。
考研时,
又因英语单科未达标
被浙江大学拒之门外。
他的英语老师多次对他父母说:
“你的孩子太笨了。”
但王兴兴的父母,
并没因此打压他,
也没强迫他放弃机械爱好,
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补英语上。
王兴兴自始至终,
没在不擅长的短板徒劳挣扎,
而是选择无限拔高自己的长处。
英语拉低分,
他就把数理化考到近乎满分,
最后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因为英语被浙江大学拒绝,
他就去上海大学,
继续研究自己喜欢的机器狗。
快毕业时机器狗还没做完,
他主动申请延毕,
最终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
获得上海机器人设计大赛二等奖,
赢了8万块奖金,
拿到宇树科技的第一桶金。
而王兴兴的“电机直驱方案”
是一个冷门技术方向,
但他就盯着这一个方向发力,
硬生生绕开主流液压驱动路线,
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90%。
他不需要成为全能工程师,
只需在一个方向做到顶尖,
就能重构整个机器人产业。
如今他出国接受采访依然用中文,
但这位在传统评价体系中
被视为“不够完美”的学生,
研发出了比波士顿动力
更早的电驱方案,
创立了估值超百亿的宇树科技。
他们的四足机器人,
2023年占全球市场销量的69.75%。
曾经以为英语不好就完蛋了,
但后来发现,
英语的短板并没有阻碍他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彩。
试想一下,
如果当年王兴兴的父母
强迫他补习英语、刷题提分,
今天的宇树科技或许根本不存在。
那个对机械痴迷的少年,
可能早已被“标准化”的模具
压制成一名平庸的上班族了。
王兴兴的故事让我突然意识到,
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教育误区:
长久以来,
我们的教育似乎过于强调补齐短板,
把每个孩子,
都培养成面面俱到的全才。
但真正智慧的教育恰恰相反,
它是盯紧着一个方向,
无限去拔高孩子的长板。
03
说完王兴兴,
再说最近很火的导演饺子。
王兴兴从小对机械痴迷,
饺子从小疯狂迷恋动画。
虽然没上过培训班,
但他画的一手好画,
很多人都说他的画有灵气。
可他的父亲是一名放射科医生,
母亲是医院保管室的管理员,
出生在这样家庭,
他遵循父母期望,
去读了药学专业。
但学医的几年,
饺子始终闷闷不乐。
晦涩的医学知识,
不是他喜欢和擅长的。
如果他逼着自己
继续从事不喜欢的药学工作,
那世界上最多也只会多一个药师,
又或是一个按部就班、
庸庸碌碌的打工人。
但这不是他的梦想,
经历一番挣扎后,
他还是决定“弃医从画”,
选择自学动画软件,
做自己擅长、热爱的事情。
毕业后他去一家动画广告公司实习,
但只工作了一年,
他就辞职宅在家里创作动画,
在旁人眼中,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孩子
躲在家里啃老、不务正业,
可以说是“大逆不道”。
但他的母亲,
虽然每月只有1000块退休金,
却仍选择默默支持。
整整3年饺子几乎足不出户,
电脑里存着367版被否决的剧本。
但因为足够热爱,
所以能一直坚持下去。
2008年,
《打,打个大西瓜》横空出世,
他用了3年零8个月
做出了16分钟的短片,
在海内外横扫30余个奖项
冯小刚在现场向他发出邀请:
“希望有机会和你合作”。
7年之前,
饺子导演就很有名了。
但他并没有停止
对“动画宇宙”的探索和突破,
正是出于这种纯粹的热爱,
让他似乎达到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后来他的故事被彩条屋的CEO听到,
才有了策划,
做轰动全国的《哪吒》电影系列。
如果他“补齐短板”当一名医生,
就不会有每天为了动画
废寝忘食研究的16小时,
不会有《哪吒2》里,
2亿个自主运动的角色,
更不会有中国动漫百亿票房的突破。
04
为什么我今天要说:
将来的教育,
比拼的不是补全短板而是发扬长处?
我想举一个例子:
前几天,
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
杭州灵伴科技的创始人祝铭明发言。
他没有带发言稿,
也不是事先背好稿子,
而是他的发言稿就藏在
他佩戴的智能眼镜里。
这个82克重的眼镜,
能直接显示你的发言稿
用手上的戒指就能翻页。
还能同时显示三个小程序,
翻译80种语言……
这代表什么?
将来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
你曾经拼命补习的短板。
很可能会被AI轻松替代。
不会英语又怎样?
有同传耳机和眼镜。
不会背课文又怎样?
上班了基本用不着。
数学算不明白又怎样?
计算器比人更快更准。
这些曾花大量时间精力,
去拼命补足的考试短板,
在未来的竞争中,
根本不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反而是你无限去拔高的长板,
将来可能才不会被AI替代。
正如俞敏洪所言:
以高考为核心,
面面俱到且门门优秀的
死记硬背和内卷式教育,
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的不再是
千篇一律的“高分普通人”。
05
那么,未来真正能有所建树的
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
专注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宇树科技王兴兴,
花了13年做机器人,
迭代了上百版驱动方案,
才将四足机器人做到行业顶尖。
饺子导演专注在动画制作上,
为哪吒的形象改了100多稿,
申公豹变身5秒镜头磨了两个月。
他们的成功本质上就是
“专注力”的胜利。
前些年有个词叫“斜杠青年”,
呼吁大家广泛涉猎什么都要学。
受此影响,
家长也要求孩子学乐器、练书法、
攻数理、钻语言……
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建树。
可孩子们呢?
忙碌于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
看似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
然而没一项能够达到精通。
事实上,什么都擅长的人,
往往什么都不擅长。
在未来随着各行业的精细化、
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什么都会一点的人不缺,
真正稀缺的是那些:
在某个行业深挖下去,
把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人。
06
第二:
被热爱驱动的人。
做出《黑神话悟空》的冯骥,
大学读的生物医学工程,
但因为沉迷魔兽世界,
太喜欢玩游戏了,
在看到游戏制作慢慢变味时,
他带着愤怒开始做游戏,
这才有了后来的《黑神话悟空》。
王兴兴也一样,
他从小动手能力就强,
对机械极度热爱,
近乎痴迷的研究,
这才有了后来的机器人。
从他们身上你会找到共同点,
他们不是迫于现实被逼无奈,
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传统的应试教育
正在催生许多“空心孩子”。
在成长的前18年,
被设定了单一程序,
唯一的目标是会做题、
考出好成绩。
等到走过高考独木桥,
大多数的他们,
不知道真正喜欢什么,
不了解自己擅长什么,
也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变成碌碌无为的打工人。
一位神经科学家惊奇发现:
当一个人从事热爱领域时,
其大脑会分泌特殊神经递质——
这种"知识多巴胺"
可使学习效率提升400%。
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当你在热爱的领域做到极致时,
根本无需担忧未来。
如今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
正在慢慢发生改变,
大力寻找那些能在某个领域,
单点突破、做到极致的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
这样的人将来都不用担心没饭吃。
07
教育的终极目的,
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标准件”,
而是唤醒每个灵魂中,
那独一无二的火种。
王兴兴的母亲,
用“不问分数问兴趣”的包容,
饺子的母亲,
用“大不了我养你一阵子”的信任,
DeepSeek梁文锋的父亲,
用“拆坏电视就思考如何避免”的智慧,
共同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它不是一场关于短板的军备竞赛,
而是一场关于长板的生命绽放。
当我们的教育,
能像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一样,
允许每个关节自由旋转;
能像《哪吒2》的镜头一样,
包容两亿个角色的个性舞动,
我们的孩子,才可能成为一个
真正的、大写的、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