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26日 22.1°C-23.0°C
澳元 : 人民币=4.6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轻轨救不了堪培拉?一场“逃离首都”背后的交通困局!高调开幕,黯然离场:Zara关闭堪培拉唯一门店背后的12年浮沉(组图)

4小时前 来源: CBRLife堪生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轻轨救不了堪培拉?

一场“逃离首都”背后的交通困局!

在堪培拉北部的轻轨二期施工现场,起重机轰鸣,钢轨延伸,这座城市的“轨道梦”似乎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然而,当工人们铺设轨道时,一场无声的“逃离”正在首都领地(ACT)的边界外蔓延——越来越多的堪培拉居民选择跨过州界,在新南威尔士州(NSW)的亚斯(Yass)、古尔本(Goulburn)、冈宁(Gunning)等小镇安家。

轻轨救不了堪培拉?一场“逃离首都”背后的交通困局!高调开幕,黯然离场:Zara关闭堪培拉唯一门店背后的12年浮沉(组图) - 1

他们用通勤时间的代价,换取更便宜的房价和更宽敞的居住空间。

“轨道上的城市”与“车轮上的通勤者”

堪培拉轻轨自2019年开通以来,一直是ACT政府的“旗舰项目”。首期线路连接冈加林(Gungahlin)与市中心,日均载客量超1.5万人次。

然而,这条被寄予厚望的轨道,却难以覆盖一个更庞大的群体:那些因房价高企而被迫迁居NSW郊区的“跨州通勤族”。

数据显示,ACT房价中位数已突破90万澳元,而一河之隔的NSW小镇亚斯,同类房产价格仅为堪培拉的一半。

这种价差催生了“睡城”现象:居民白天在堪培拉工作,夜晚回到NSW的家中。他们中的许多人每天需驾车50公里以上,穿越坑洼的乡村公路,再挤入堪培拉本就拥堵的市区道路。

轻轨的“理想”与现实的“骨感”

ACT政府曾宣称,轻轨将“重塑城市交通格局”,但其规划逻辑存在明显盲区。

轻轨二期计划向南延伸至沃登(Woden),却未触及NSW边界——而这正是通勤压力最集中的区域。更矛盾的是,轻轨的运营成本正由全体ACT纳税人分摊,包括那些远离轨道的社区。

“轻轨每公里造价高达1亿澳元,但它的服务半径仅限于沿线5公里。”澳大利亚物流与运输学会ACT分会主席迈克尔·德珀西(Michael de Percy)指出,“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加密公交班次,既能覆盖更广区域,还能节省80%的成本。”

这一观点与古尔本等地的现实不谋而合:当地居民抱怨,NSW councils连垃圾收集都捉襟见肘,更无力修缮被重型SUV压损的公路。

睡城”之痛:当政策成本转嫁给邻州

NSW地方政府正为ACT的住房政策“买单”。

以亚斯谷(Yass Valley)为例,过去五年人口增长超20%,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新开发的南亚斯社区连自来水都需煮沸饮用,而堪培拉通勤者涌入后,当地市政费被迫上调40%-50%。讽刺的是,这些“跨州移民”对社区贡献微乎其微——他们纳税给ACT,却消耗NSW的公共资源。

住房密度的争议同样凸显文化冲突。ACT政府力推高密度住宅,但许多家庭仍向往“前院草坪、后院烧烤”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种需求在NSW郊区得到释放:冈宁的新建社区复制了堪培拉的联排别墅风格,却被本地人讥讽为“失去了澳洲乡村的灵魂”。

交通困局背后的政策短视

轻轨的局限性暴露了ACT规划的“孤岛思维”。政府将交通政策局限于行政边界内,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堪培拉与周边NSW地区已形成“一日生活圈”。

截至2025年,约15%的ACT工作者居住在NSW,这一比例预计在未来十年翻番。

与此同时,NSW政府正尝试“反向破局”。

2025年2月,新州宣布在171个交通枢纽周边放宽住宅密度限制,允许建设6层公寓楼。这种“以公共交通引导开发”(TOD)的模式,或能缓解部分压力,但其效果可能需数十年才能显现。

高调开幕

黯然离场

Zara关闭堪培拉唯一门店背后的12年浮沉!

在堪培拉中心商场的玻璃幕墙外,Zara的红色Logo依然醒目,但店内打折清仓的标牌已悄然挂起。这家曾以“西班牙时尚旋风”席卷澳洲的快时尚巨头,在开业12年后宣布将于下月永久关闭堪培拉门店。

店员向顾客确认闭店消息时,一位本地顾客感叹:“当年开业排队的盛况,就像昨天一样。”

从“国际品牌标杆”到“奢侈区弃子”

2013年,Zara以1500平方米的旗舰店规模入驻堪培拉中心商场,成为该品牌在澳洲的第七家门店。

轻轨救不了堪培拉?一场“逃离首都”背后的交通困局!高调开幕,黯然离场:Zara关闭堪培拉唯一门店背后的12年浮沉(组图) - 2

开业当天,西班牙空运来的定制展架、连续数周的时装秀和造型课堂,让这座以政治闻名的城市首次感受到快时尚的狂热。彼时,优衣库尚未进驻,H&M和宜家还未布局,Zara的落地被视为国际品牌对堪培拉消费力的认可。

12年后,这家门店所在的区域已转型为“奢侈品长廊”——隔壁的瑞士名表店、即将开业的香奈儿美妆旗舰店,与清仓中的Zara形成刺眼对比。

商场运营方透露,该铺位未来或将引入更高端品牌,折射出实体零售业“向上突围”的生存法则。

快时尚的全球退潮与本土困境

Zara堪培拉店的关闭并非孤例。过去五年,其母公司Inditex集团在中国市场关闭了近半数门店,姊妹品牌Bershka、Pull&Bear等更是彻底退出。

即便在2024财年集团全球营收增长7.1%的背景下,关店仍是其“断尾求生”的关键策略——通过缩减低效门店,集中资源打造数字化旗舰店。

这种战略在堪培拉得到印证:该店作为ACT地区唯一门店,既要应对本地客群萎缩,又难以辐射周边区域。

一位零售分析师指出:“堪培拉人口仅46万,Zara的‘大店模式’需要日均3000人次支撑,而疫情后线下客流恢复不足六成。”

时代抛弃Zara时,连招呼都不打?

回望2006年Zara初入中国时的盛况,“两周上新、大牌平替”的模式曾重新定义时尚民主化。但如今,消费者已从“追逐潮流”转向“创造潮流”。

社交平台催生的二三十种细分穿搭风格,让标准化生产的快时尚显得力不从心。在中国,波司登、UR等本土品牌凭借精准捕捉“多巴胺穿搭”“新中式”等趋势,连续三年霸榜电商销量;在澳洲,本土设计师品牌和环保小众品牌的崛起,同样挤压着Zara的生存空间。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商业逻辑的颠覆。Zara引以为傲的“两周上新”供应链,在直播带货和网红经济的冲击下黯然失色——中国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一件爆款T恤从设计到上架仅需72小时,价格仅为Zara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闭店潮背后的零售业新陈代谢

Zara的撤退,恰是实体商业迭代的缩影。其堪培拉旧址将被香奈儿美妆店取代,印证着高端化、体验化转型的行业趋势。

Inditex集团最新计划显示,2025年将在南京开设亚洲最大旗舰店,上海南京东路门店也将重装升级,通过AR试衣镜、智能导购等数字化手段重塑体验。

但转型代价高昂。悉尼某商场负责人透露:“奢侈品牌每平方米租金是快时尚品牌的3倍,但他们对位置、层高甚至相邻品牌都有苛刻要求。”

这场“腾笼换鸟”的游戏,正在全球商场悄然上演。


原创声明:本文系本站原创采写,未获本站书面授权严禁转载!在获授权前提下,转载必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本文出处和具体网页链接。对未注明而擅自转载者,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相关新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