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疑似与小米切割,信息量很大啊……(组图)
小米汽车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惨烈车祸,让小米汽车深陷舆论漩涡的事,还在继续发酵。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出现事故后起火,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它在事故后是否起火,往往关系到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安全问题。
所以在昨天,有人问了宁德时代,问他们在这起事故中,小米汽车用的是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然而宁德时代的回复是——29号事故中的小米SU7汽车,用的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这个回应,虽然宁德时代只是回复了短短的几个字,但是如果宁德时代的这个回应属实的话,那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为什么说有意思呢?
因为宁德时代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回复,其实暗藏的信息量非常大。
怎么说呢?
其实搜一下你就会知道,给小米汽车供应电池的厂家,其实也就两三家,而且还都是大企业。(具体是哪几家大企业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搜,某些东西是说不得的。例如上次“野鸳鸯”事件,我那篇文章通篇都给主角打码了,文章也没有指名道姓,而且还帮主角把TA的单位、职位都打码了,可最终还是被主角找过来把我的文章举报下架了,所以写文章真的是挺有风险的啊)
那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既然宁德时代说,这个碰撞后起火的小米汽车的电池,用的不是他们公司生产的电池,那言外之意,不就是在说这个碰撞后起火的电池,是另外的某个给小米汽车提供电池的厂家吗?
而新能源汽车电池碰撞后起火的话,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往往就意味着这个批次的电池,可能存在以下几个设计缺陷:
① 机械防护设计不足。
就是电池包外壳强度或布局不合理,碰撞时易被尖锐物体刺穿或挤压变形,导致电芯隔膜破裂、内部短路后起火,还有一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轻薄材料,仅“踩线”通过国标,抗撞击能力不足,就会导致起火。
② 热管理系统缺陷。
热管理系统存在缺陷的话,碰撞后电池散热路径一旦被破坏,热量就无法及时导出,所以就可能会起火。
③ BMS(电池管理系统)响应延迟。
设计缺陷的电池系统,在碰撞瞬间,可能不能快速切断高压电路,或者传感器精度不足,就会导致热失控预警滞后,让车主意识不到危险已经发生。
④ 材料易燃性与阻燃设计不足。
一些汽车电池包设计未采用陶瓷涂层隔膜或气凝胶隔热层,碰撞后火焰蔓延速度超过防护设计极限,就很容易起火。
⑤ 电芯一致性差。
若设计的电池组内电芯容量、内阻差异较大,或者使用低质小厂电芯,那碰撞后,局部就会过充/过放,就会加速热失控蔓延。
所以,如果某个汽车电池碰撞后很容易就起火的话,往往就意味着这个电池就可能存在上面的一种或几种设计缺陷。
而一旦电池存在这些设计缺陷的话,那汽车在遇到碰撞后,电池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的情况:
① 电池热失控爆燃后,车内温度可能会在几分钟内升至几百度,这就远超人体耐受极限。而且封闭空间中燃烧,还会释放氰化氢等剧毒气体,导致人快速窒息或中毒。
② 一些设计有缺陷的电池燃烧后,还具有复燃特性,普通灭火器难以扑灭,可能引发车辆完全烧毁甚至周边建筑火灾的情况。
③ 而且一些缺陷电池燃烧后,释放的一些有害气体、重金属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水源,所以这种事故车辆残骸的处理成本非常高。
④ 更重要的是,一旦汽车电池碰撞后起火,还会引起消费者信心与行业信任危机——因为这些同批量的电池,可能已经大量流入市场了。
所以,当宁德时代说,在高速上发生碰撞的小米汽车用的电池不是自己生产的这么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不是就是在说,给小米提供电池的某些说不得的大厂,他们生产的某些电池,有可能存在某些安全风险?
一句话,把锅甩掉,同时还让竞争对手懵逼了,就问你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当小米汽车高速撞击爆燃的事发生后,雷军都说自己目前也没有能接触到事故车,那么,宁德时代到底是怎么判断出事故车的电池不是自己生产的呢?
难道说宁德时代比雷军还更早接触到事故车的电池了?
还是说宁德时代从事故现场流出的电池壳体或电芯模组判断出这不是自家的电池?
还是说宁德时代从网上流传的照片中分析燃烧残留物或电池包结构后,得出那辆小米汽车用的不是自己的电池?
我也不知道宁德时代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反正当宁德时代对外表示那不是自己的电池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宁德时代的股价涨了,而小米和某些个给小米汽车提供电池的大厂的股价,都跌了……
我也不知道一些股价的涨跌是否和宁德时代的这句话有关,但是文章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有时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也可能暗藏很大的能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