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女子辞职过“0元生活“,10年前最后一次花钱,连厕纸都靠回收用过的?(组图)
56岁的澳大利亚人乔(Jo Nemeth)最近成了外媒争相报道的人物。
不为其他,只为这名奇女子已经不靠现金不购物度过了10年时光。
如今,她生活中的一切家居用具用品全靠回收,简直不可思议。
最离谱的大概是,乔连擦屁股的厕纸都靠回收,简直用不了一点新买的东西…
大姐这种离奇的生活方式的开端也很奇葩。
10年前,她是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社区的一名发展官员,领着政府薪水,家庭和睦。她还有一个女儿,18岁刚从学校毕业。
虽然生活稳定,但乔内心却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快乐,她每个月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账单,自己挣的钱勉强应付生活,而自己身心都很疲惫。
与此同时,乔觉得自己身为西方白人,比那些超市货架商品供应链最初端的贫穷人口拥有着特权。
她感到自己每次一花钱,就是在剥削这些贫困人群,她将此归咎于世界经济体系,一种以金钱至上,出钱的购买者到头来参与了压榨这些贫苦人民过程的体系。
她的良心感到不安,内疚感很重,去超市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生怕自己拿起的一个产品比另一个产品代表着对他人的更多伤害。
在严重的不幸福感中,她意外收到了父母向她寄来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一对澳洲夫妇如何在北部骑行,并观察各地人们努力进行极简生活和低碳生活的经历。
这本书让乔找到了解决自己痛苦的办法。随后,她自己又去搜索找到了一本专门讲一个爱尔兰人如何在三年内实现零碳生活的书籍。
看完这些先驱的做法后,乔被深深打动了,她决定要仿照这些人,过上尽量自给自足的生活。
为此,乔像是发疯一样地辞了职,卖掉了汽车,把不多的储蓄留给了18岁的女儿,关闭了银行账户…总之,用尽办法让自己变得一穷二白。
她并不担心没钱的生活,在做出这个疯狂决定前,她就仔细写下了自己没钱生活的成功关键——她只需要一个住处和可以果腹的食物,就基本能够活下去。
而得益于乔在过去生活中的人脉网络,她很快知道有一个朋友在郊区有个农场,乔觉得对方肯定需要帮手,于是就穿着一身衣服去了,住进了农场里的棚屋。
棚屋条件艰辛,但过惯现代生活的乔却觉得动手搭建一切很有趣。她在农场上做工,剩余时间就重新学会生活中曾熟悉的一切,但是无论穿衣吃饭都换成了更原始的方式。
她从不购买新材料来改造屋子,屋子里的所有用品全部来自朋友和社区捐赠。乔的衣服、日用品、厨房调料甚至厕纸都是朋友捐赠来。
她在生活的周边种植了常见蔬菜,饮食上就靠这些食物为生,也接受人们的捐赠。
她用废弃的铁桶做了个灶台,用着朋友淘汰的锅子给自己做一日三餐。
至于热水,她只是用包在黑色塑料袋里吸收了太阳热量的水…
乔表示,朋友们每家都有各种各样的闲置物品,从衣服到日用品,橱柜里买了从未用过的调料。乔表示如今她的衣服多到甚至给她造成了一定困扰。
她的一个咖啡店老板甚至专门回收了咖啡店里垫杯子的餐巾拿来给乔作为厕纸。
10年时间里,乔也不断换过地方。在朋友农场帮忙干活了一年多后,她去和一位丧偶的闺蜜住在了一起,帮她从悲伤中恢复,还在家里做家务做饭自制肥皂换取住宿。
后来一段时间,乔甚至和闺蜜、闺蜜的儿子,女儿、女婿及两个外孙住在了一起。
还是相同的分工,其余人外出挣钱,乔在家忙忙碌碌,让屋子更干净,让食物被烹饪,但都是以她特有的不浪费和尽量自制风格。
乔分享自己成功的无现金生活离不开社区的资源循环,她表示她和社区里的邻居充分交换物品,也捐赠不用的物品,尽量减少新物品的购买。
她有一个三轮脚踏车,车子前方是个容量很大的斗车,这是乔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至于汽车,乔会偶尔搭乘朋友的顺风车,帮忙一起开车,以实现一些稍微远途的旅程。
如今距离最后一次购物,已经是2015年的跨年夜,乔回忆,她当时买了一个塑料箱子来放书和零食,此后再也没有踏入过商店。
说到如今乔有什么烦恼和愿望,可能就是她的状况不佳的牙齿了。
在这种基本回归原始的生活方式中,乔的一口烂牙成了原始生活不能解决的痛点。但朋友出招给乔,让她在网上筹集网友捐款,但以自己制作豆腐和苹果醋的技艺为交换,为自己筹得治牙经费。
乔呼吁大众也能尽量减少生活中的碳足迹:
“我们正在拥抱‘奶奶技术’,这是我们祖父母使用的技术——他们节俭而简朴地生活。
他们修理东西,重新利用东西,很少买新东西,如果他们买东西,那也是二手的。
因为纵观人类历史,真正的安全感总是来自于生活在社区中,而我现在有时间去建立这种‘社会货币’,帮助别人,照顾生病的朋友或他们的孩子,帮他们打理花园。这是没有钱生活的一大好处。”
乔有一部只能用wifi上网的手机,她也使用脸书的社会群组功能。乔这些年还计划写一本介绍自己生活方式和理念的书籍,也开通了网站写博客。
据乔的闺蜜声称,如今乔已经在着手用废弃材料在后院建一个只有小床的小隔间,计划未来就住在这个不通水电的地方。
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但毫无疑问,乔会一直把这种回收生活方式继续下去…
对于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