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3日 26.2°C-29.6°C
澳元 : 人民币=4.71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三国演义里有“官渡”、在河北卫运河畔也有,两者有什么样的异同

2024-04-18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笔者的童年,是在河北省馆陶县卫运河边的一个小村子里,伴着潺潺的流水、哞哞的轮船汽笛声渡过的。

彼时,正是原本以卫运河中轴的馆陶县,却被以此河为界惨遭“肢解”分别划入山东、河北2省后不久。两岸原本是一个县的百姓,并没有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改变日常行为,仍然经常跨越河流,走亲访友,密集的交流着亲情、友情。

三国演义里有“官渡”、在河北卫运河畔也有,两者有什么样的异同 - 1

上个世纪70年代,尖冢镇与对岸的渡船交通

70年代的中国北方大地,新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了2、30年,但仍然没有迎来如火如荼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潮,在馆陶县与山东省交界的40多公里的卫运河上,仅有北馆陶、南馆陶2座桥梁,在其他地方,人们过河仍然靠渡船进行。可能与古代相比,这种过河方式发生的变化,是给渡船架设了横跨河道的一条钢缆,艄公由以前用篙和桨摆渡,变成了站在甲板上用力拉扯钢缆而已。

笔者由河西的山材村到河东的北崔庄大姨家,在过河时所搭乘的就是这样的一条渡船。而这条渡船所在的位置,位于申街村以东,需要下到大堤下面,再走过比较长的一段土路,然后才能到达河边上船。河对岸的村庄,叫做“孟口”。

三国演义里有“官渡”、在河北卫运河畔也有,两者有什么样的异同 - 2

临西县尖冢镇和馆陶县申街村,以及隔河相望的山东省孟口村

年少的我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渡口,却是在《临清县志》《馆陶县志》上都留下记载的“官渡”。

看到“官渡”这个名字,有人可能会疑惑了:“怎么在三国时候、并且位于今天河南省的地方的名字,你能使用吗?”

不错,“官渡”这个名字不是一个地方特有地名,而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的“名称”,或者说是机构。

“官渡”顾名思义就是“官方所设渡口之意”,看到这里您是不是明白了?

的确,“官渡”这个名字遍布全国各地:

除了位于今天河南省中牟县东部,东汉末“官渡之战”古战场的“官渡”之外,今天在湖北省竹山县,湖南省浏阳市,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湛江市坡头区,重庆合川市、巫山县,四川省万源市,贵州省赤水市都有官渡镇,甚至在云南省昆明市有一个以“官渡”为名的区。

不但如此,在唐朝的诗歌里也有含有“官渡”的诗,比如韩愈的:“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韩偓:“依依官渡头,晴阳照行旅。”

三国演义里有“官渡”、在河北卫运河畔也有,两者有什么样的异同 - 3

民国《临清县志》中,临清县城以南卫河上的渡口

当然上述以“官渡”为名的地方,都是把官渡这个机构演变成了地名。而位于卫运河上、申街村和孟口村之间的这个渡口,虽然也有“官渡”的身份,但是它却有自己的名字,在光绪《馆陶县志》、民国《临清县志》中称“尖冢渡”、在民国《馆陶县志》中称“孟家口渡”。

除了“尖冢渡”之外,光绪《馆陶县志·桥梁》中还记载了其他的“官渡”:

北马头渡,在城西四里

窝头渡,在城西南四里

驸马渡,在城西南四十里(古迹:驸马渡,在县西南四十里,因汉驸马过此而名,今犹为渡口)

迁堤渡,在驸马渡南十里

滩上渡,在城北五里

清泉渡,在城北二十五里

民国《馆陶县志·政治志·建设·济渡》中除了上述渡口之外,又增加了:

罗家渡,在城西南二十里

薛圈渡,在城西南十二里

铺上渡,在城北六里

符家渡,在城北偏东十六里

并且把迁堤渡称为了秤钩湾渡,把尖冢渡称为了孟家口渡,把驸马渡称为了南馆陶渡(同时标注:现设浮桥,遇有重载车辆,仍用大船济渡。)

三国演义里有“官渡”、在河北卫运河畔也有,两者有什么样的异同 - 4

1937年《馆陶政区图》,可以看到对于各渡口记载的位置

在古代,“官渡”在行政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官渡”除了它应有的运输功能之外,在古代还被赋予了特殊的作用。在古代的志书中,“渡口”往往放在“关梁”“关津”“津渡”等条目里。古代会在水陆交通的要隘一般设立关卡,称为关津,“关,往来必由之要处;津,济渡必由之要处。”在陆地上为“关”,水路上为“津”,再加上跨越水流连接道路的“梁”,就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控制、监视网络,用来查看往来人员信息、追拿匪盗、查勘私盐、逃兵等,如果有官府发放的“海捕文书”,少不了要张贴在渡口这样的位置。

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迅速的时候,由于两岸人员和物资往来频繁,仅凭这几个“官渡”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的了,官府就会在民间选择有财力、有声望的人建设一些“私渡”,来作为“官渡”的有效补充。

三国演义里有“官渡”、在河北卫运河畔也有,两者有什么样的异同 - 5

刘豹墓志铭,有关于他开设“义舟”的记载

当然,无论是“官渡”还是“私渡”,都是要收钱赢利的。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财力的乡绅还捐出钱财建设“义渡”,免费载运往来人员。比如明朝正德年间的南馆陶镇后刘庄村人刘豹,看到南馆陶渡口的渡船老旧,经常发生倾覆事件,覆溺死者不可胜数,于是买来船只作为“义舟”免费渡人,又捐出四十亩地、树三十余株当作摆渡人的薪水和修理渡船用木。他还因此在万历十年(1582年)被朝廷授予“寿官”一职。

今天,在古老的卫运河畔,渡船这种模式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生产桥、公路桥、高速公路桥、铁路桥等一座座现代化的桥梁,在卫运河上编织成密密的交通网络,比起古代的交通条件,已不知道先进了多少倍。而古代“官渡”除了交通之外的职能,则是由“大数据”来管理,这样的质变、量变,比起古代来讲,更是不知有了多少倍的跃升。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