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喧嚣之下:中国市场化改革悄然开启(图)
在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舆论喧嚣之中,很少有人能注意到中国正在缓慢进行的实际改革,尽管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和中美会谈中都向世界承诺了,中国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当真,反而被甚嚣尘上的“不改论”吸引了眼球。
习曾说过,能改的要坚决改。近日(12月25日)这份旨在降低政府对市场的管制的改革成果,《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正式对外公布,它标志着中国经过漫长的简政放权改革,终于步入了世界通用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阶段。
要知道,中国市场体制来自于计划体制的母体,从计划体制中政府对经济资源全面掌控,进行统一分配,转型到计划和市场混合的双轨体制或混合体制,中国的市场经济中至今仍残留着随处可见的对市场主体行为的限制和管制,一个企业无法从事很多在其他国家可以自由从事的行业,除了一些重要的能源、资源垄断行业,地方性的烟酒等垄断行业同样不能参与,各个地方也存在大小不同、形形色色的限制经营领域,政府对于市场的限制让从业者最大的感受是,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做,即便是允许做的,也要东一个手续,西一个条款,要办一个企业,最后单是打通政府关系的成本都要占据总成本的一大部分。这也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残余”。
十几年来中国一直对行政机构手中的权力进行缩减,推行简政放权,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政府从2012年来力推“放管服”改革,总目标是以减少市场管制,加强公共服务为转型方向,其中,由“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改革,就是最主要的一个途径。正面清单,主要就是政府规定好市场主体能干什么,你才能干,没规定的你都不能干。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多是这个方式。负面清单是说,只要政府没规定的,你都可以干,也就是西方说的“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意思。
现在出台的这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可以说是中国政府近五年来的改革成果,是在2016年曾在4个省市施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基础上修订而成。最新的清单包括“禁止准入类”和“许可准入类”两大项,一共有151个事项,而禁止准入类4项。与《清单(试点版)》相比,管理事项减少了177项,具体管理措施减少了288条。被禁的范围包括“非法融资”、“非法互联网经营”等,其余147个事项则需要政府批准。需要批准的领域包括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
这意味着,清单上没有规定的产业代表是向所有投资者开放投资,不需要政府批准的。而市场对这份负面清单期待已久,它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所有投资者,不分国企、民企和外资,一视同仁。他们都可以依法平等进入中国市场。
这既是中国几年来承诺向国外投资者降低市场准入,法治化、标准化的改革举措。当然也是中共十八届三中改革清单中所说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现实政策。若真正实现“非禁即入”,标志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大进步。
当然,尽管中国政府也强调这份清单会不断调整,进一步放开市场限制,但我们也要看到,总体管理事项还是很多,要真正的实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市场的管理,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份清单只能视为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