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妈妈:我为何没送孩子去中文学校学汉语?(图)
01
我应该是极少数没有送孩子去中文学校的海外华人妈妈。
不是我不重视中文,是觉得在中文学校能学到的东西,在我看来微乎其微,如果平时不加以运用的话。仅靠着周末两个小时的老师授课,然后再加上老师布置的一点作业,最终学下来也是收效甚微。
我认识了很多在这里每个周末坚持去中文学校学中文的小孩,到了中学年级,能维持有基本阅读水平的就很不错了,能写就是很厉害的水平了。这不能怪孩子没有持之以恒。因为在加拿大,特别是魁北克省,要熟练掌握英法双语的环境里,你再要求孩子熟练掌握完全不同语系的汉语,那确实很难。我放弃了我孩子熟练中文的愿望,能维持基本的阅读就足够。
比如在中国,能在公共场所认识基本的汉字,能应付基本的生活交流即可。会拼音,能用拼音打出字来,然后找得到那个字,这就是最高要求了。
02
不送中文学校,还有一个阴影事件。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在一所学校学英语,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同胞。有一天上午下课后大家聚在餐厅用餐,一位操着一口地道山东方言(是方言,不是山东口音普通话,也没有地域歧视,山东人很友好)的同胞说自己在某中文学校教中文。
当时有位朋友正计划要把自己小孩送去那所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听后就立马默默改变了主意:我可不想我儿子以后说着山东方言,说这是普通话。毕竟,海外的中文学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有很多老师是因为自己家孩子在学校上学,自己等着也是等着无聊,学校就发动家长来当中文老师。
工资也不高,几年前大约是15刀一小时,现在什么行情就不太清楚了。毕竟在他们看来,教海外的小孩,这么基础的东西,是个认识字的中国人都会教。但是,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把语言当作一门美好的艺术来传授给初学者,是很难把语言学好的。
03
综上所述,再加上自己属于比较懒惰的妈妈,就没有给孩子报中文班了。商在三岁左右,自己翻着童读物卡片和Ipad,自娱自乐学会了拼音。我当时在Ipad给他买了一个学拼音的软件,他就自己当玩游戏一样的学会了拼音和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字。为了免得有打广告嫌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不过我现在又觉得那个软件也没那么好用,因为发现我女儿也三岁多了,她怎么也学不会。真是因人而异。
现在商也不愿意看那个软件学汉语了,平时有空在车里我会念一些词组,让他把拼音拼出来,算是偶尔性的汉语学习。另外,我从国内买了很多有拼音标注的儿童读物,比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小故事大道理、格林童话等之类的书籍,要求他每天给我念几篇故事。
是要求,因为不要求,他压根就不会想起来念,他更愿意看英文书和法文书。所以,学习中文,不仅仅只是送去学校每周让老师教两个小时那么简单。在我看来,任何的语言学习,最佳的途径就是阅读。送去中文学校学中文,如果在家没有阅读习惯,加上孩子越长大学校学业越紧张,遗忘汉语是很自然的事情。
毕竟精力有限。而海外的小孩,如果父母不重视汉语的学习,最终也会越来越边缘化。毕竟,他们在生活中,肯定是会选择自己更常用和用着更顺畅的语言来交流。就算我们经常和华人朋友相聚,我们华人的小孩之间,他们在一起几乎只说法语或者英语。所以,我也不知道商的中文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
04
有天晚上,商念一个故事,念到一个成语:近在咫尺。
我打断他:你知道近在咫尺是什么意思吗?
他略带疑问地猜测:很近的意思?
我说:对。他又说:Three centimeter? (3厘米近?)我说:一咫尺是大约20.73厘米,你想想是不是很近?但这个近没有一个绝对的距离,泛指一切的很近,有可能是物理上的很近,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很近。商又问:什么是物理上的很近?什么是心理上的很近?我说:物理上的很近比如距离很近,心理上的很近比如你很明白我的感觉,我们的心很近很亲密,哪怕我们实际距离上离得很远。商似懂非懂。
05
我总是觉得商做事很拖拉,嗓子喊几遍也无济于事。
几乎每天都能发生的事情比如让他去洗手,洗了很久也不见个人影。我吊着嗓子喊:商,你洗手洗到哪里去了?商回复我说:妈妈,我在洗手间里洗手。去年暑假有位国内朋友带小孩来我们家,也是同样的场景,在听到商的回复后,朋友小孩立马引导商:我觉得你妈妈不是你问你在哪里洗手,是觉得你洗得太慢了。商还是一脸茫然:她问我洗手洗到哪里去了,我就是在洗手间里洗手呀。
06
有一天,商学了一个词语:四处逃散。
每每我跟他生气时,他就大喊:如果你想打我屁股,我就四处逃散。又有次学了一个词“怒气未消”,于是说我跟他是天天怒气未消。
作为一位老母亲,经常是精疲力竭,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啊,你要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
商满不在乎地说:吃有什么苦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吃饭了,吃饭最香。我的心里万马奔腾:吃吃吃!就知道吃!8岁都已经80多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