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患癌,不到两个月去世!检测结果没出来!医生就建议放弃治疗...(组图)
希望大家都健康
加拿大医疗系统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一个近年来被不断讨论的议题,大家各执己见。
就在近日,一篇题为《我妻之死》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篇文章是一名华人写的,记录了妻子在加拿大从生病、寻医、确诊、治疗、去世,短短不到2个月就走完的过程。
加拿大的医疗制度,也因为这篇文章再一次被放大讨论。
这名华人原本是在国内上海的,一个人带着两个女儿工作生活,妻子张女士留学多年,以全A成绩从美国杜兰大学毕业,然后成功申请到H1B工签,留下来工作。
几年前,妻子从美国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然后就迎来了第三胎。
2019年,一家人五年移民到了加拿大,在曼尼托巴省开始了新生活。妻子也很努力,边读硕边工作,丈夫负责在家照顾三个孩子。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个小家会一直这样平静而幸福地生活下去,直到2023年8月份,张女士因为要做下颌手术,接受了术前体检。
一开始,这份体检报告无异常,到了9月底术后复诊,医生也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10月份左右,张女士突然开始感觉到身体不适,没有第一时间就医,而是吃了点中药和消炎药,想着过两天就没事了。
11月初,诊所来电话了,说是“癌症筛查物的血检结果有异常,需要重新再检查一次。”
11月9日,张女士去了一趟急诊,医生初步诊断为肺结核或急性肺炎,因为可能有传染性无法收治,就通知位于温尼伯的有医疗条件的HSC(Health Science Centre),第二天来接。
11月10日,张女士等不及自己去了HSC,直接被送进了隔离病房。
“医生说还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最大可能是结核,也可能是真菌感染,或者是癌症,不过又补充说癌症可能性不大。”
11月13日,医生表示,70%是结核,30% 是癌症,要等到4天后才出结果。
11月17日,他们等来的是医生的一句:“已经扩散了,没法手术,只能放疗或化疗延长生命。'"
11月20日,张女士被正式确诊肺腺癌。
医生表示这种癌症是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推测可能发生于1年前、甚至几个月前。这种变异跟家族遗传、甚至抽烟等不良习惯都没关系。
根据医嘱,张女士开始接受基因检测,确定使用哪种靶向药。
“虽然基因检测结果没有出来,还需要很长时间,医生决定赌一把,选一种针对特定基因的靶向药先吃上再说。”
丈夫写道:“医生的原话说:吃两周看效果,如果这个靶向药是错的话,就根据测序结果重新换靶向药。”
张女士的病情恶化迅速,X光结果显示癌细胞再次扩散,而且很快,都能目测出来,医生紧急修改了治疗方案,不建议病人回家治疗。
没过几天,张女士的心脏出现问题,接受心包积液穿刺手术,但病情反复,出现过几次紧急情况。
11月28日,医生来宣布,建议放弃治疗,接受临终关怀,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
直到这个时候,也就是过了8天左右,基因检测结果才出来。
“很不幸,一开始用的靶向药猜错了,基因检测是EGFR-20基因,而非EGFR基因。”
丈夫表示,“那就马上换药呀!”但医生没有回答,而是与病人解释了一切,问她是否愿意放弃所有治疗,转而接受临终关怀,张女士点头了。
“我一边与医生争论,喊着不,她却用虚弱的力气训斥我,不让我干扰医生。”
医生确认过病人意志后,转身去给护士开药,并交待会有一位癌症专家来亲自解释。
“不到几分钟,护士就把药都打到妻子胳膊上,从此,她就一直呈现'半植物人' 状态,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11月29日,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的丈夫查到药物也许能治疗。“总之,这病并不完全是无计可施之症,希望还是有的。”
11月30日凌晨4点46分,华人告诉妻子找到药了,她也听见了,用尽全力做出反应。
早上,癌症专家来了。在丈夫的坚持下,医生说回去就去查一下私人渠道,看能不能搞到这种药;下午4点左右,结果出来了:“特效药”无法获得,临终关怀医生到来。
丈夫希望医生能多做些治疗,但这一天,妻子还是在安乐病房离世,年仅37岁,留下2个才10岁和8岁的女儿、一个3岁大的儿子。
华人丈夫始终无法释怀的,有两个时间点:
11月17日至20日,这两天妻子已确诊癌症晚期了,却没有得到任何治疗。
11月20日,医生发现靶向药错了,直接建议病人放弃所有治疗,直接接受临终关怀。
“前1分钟妻子还意志坚定,但当听到自己用极大毅力强忍病痛,吃了8天的药是错的靶向药时,心理防线瞬间崩溃,当即接受医生建议。”
短短1分钟的动摇,医生立马就加大了吗啡的药量。
对比此前20天的慢速低效,这2分钟的动作体现出加拿大医疗系统的高速和效率,“呈现了鲜明对比。”
对此,不少加拿大人议论纷纷——
有人表示,“加拿大的医疗确实是免费的,但这并不代表就能在合理时间内得到治疗。”
有人嘲讽:
“我在加拿大不敢生病,全靠自愈。”
“加拿大医疗,一句话就是优胜劣汰、顺其自然、无能为力,免费的是更贵的sorry。”
“建议不满意的直接回国看病,保证半小时内见到医生,当天就能做好检查,加拿大的医疗,也就这样了。”
当然,也有很多医疗体制内的工作者跳出来澄清:
“如果真的有可行的治疗方法,我相信医生会尽全力的,但病人各项治疗已经不正常,而靶向药的副作用非常大,身体很难再承受,丈夫可能忽略了妻子病情的残酷现状。”
“拿大对于用药还是非常严谨的,任何一次更换药物,哪怕是替代药物,都需要医生和药剂师双方确认是否可行”。
“在病情发展没有得到控制、且病人出现严重病症时,临终关怀是比强行接受各种化疗物疗更为妥当的选择。”
但不论旁人怎么说,对于真的失去了病人的家属而言,都不能减轻痛苦半分。
或许不是每个人,但起码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加拿大医疗系统还是感到不满的,倒不是针对医疗水平质疑,而是等候时间实在是太长。
有人等了286天都等不来一个膝关节置换手术、有人得了癌症直接被医院送到美国接受放射治疗、有人在急诊室担架上等了4天,最后痛得直接选安乐死、有人公路上中锋等了1个半小时救护车都不来…
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碰到,但不能保证一定不会碰到,真的生起病来,谁都等不起的,这才是大家目前抨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