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3日 26.6°C-28.4°C
澳元 : 人民币=4.57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健康话题37:我太胖了?青春期健康 – 进食障碍

2022-12-01 来源: Health&我们 评论0条

健康话题37:我太胖了?青春期健康 – 进食障碍 - 1

今日墨尔本读者专享福利 - 点击链接前往Health&官网领取Health&免费会员,阅读更多预防医学相关资讯    

现代社会好像不再是以胖为美的时代了。对美好身材的追求,是人们美的愿望,这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不过同时也可以发现,饮食障碍问题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健康加(Health&)就和您谈谈青少年的进食障碍问题。

健康话题37:我太胖了?青春期健康 – 进食障碍 - 2

什么是进食障碍?

案例故事:M是17岁女孩,半年前来国外留学,她的监护人忧心忡忡地带她来找全科医生看病。M不愿意来,但监护人担心M体重降得太低,并发现M变得不愿意和别人接触和容易急躁 。医生和M单独谈话 ,她说对学习倍感压力,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能高到能上大学学医,那可是国内父母给她设置的留学目标。三个月前开始吃低碳饮食,加紧锻炼,让自己显得“更健美苗条”。她不再吃肉和“垃圾食品”,这些东西会“发胖”。她 5个月减少了 8 公斤,体重指数为17 。她和医生说自己胖, 还需要再减几公斤。她说自己不放纵吃喝,没有催吐,也没有使用泻药或利尿剂 。她每天跑 5 公里。月经量变少,而且经期不规律。对M这样的情况,医生会考虑进食障碍的可能。

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其他的还包括饮食行为紊乱等综合征。在女性青少年和年轻妇女(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中,除了糖尿病和肥胖问题外,进食障碍是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进食障碍的女性多于男性。女性与男性进食障碍患病率的比例为10:1。不过神经性厌食在男性中的漏诊率比较高,这是因为男性没有明显的征象,而女性的征象比较明显(如月经迟发或停经)。

进食障碍有多普遍?

相对而言,神经性贪食比神经性厌食更普遍。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的女性中,神经性贪食患病率1-4%,神经性厌食患病率0.5-1.5%[1]。

澳大利亚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中所有饮食障碍的流行率为22%。严重的饮食障碍流行率6.1%,其中神经性厌食0.7%、神经性贪食4.5%、疑似暴食症1%)。其他非特定的进食障碍流行率10.8%,未特指的进食障碍流行率4.5%[2]。

对进食障碍的研究通常在中学或大学中进行调查。一项对中国大学生进食障碍的荟萃分析结果发现,24项研究共调查了2万余中国大学生,有进食障碍症状的1800余人,症状检出率9.9%;2011-2021年的检出率(5.6%)明显高于2002-2010年间的检出率(13.4%);经济发达地区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地区;城市高于农村;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大二学生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级[3]。这个调查告诉我们中国大学生(年轻人群)的饮食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具体的风险人群。

健康话题37:我太胖了?青春期健康 – 进食障碍 - 3

进食障碍是什么样的表现?

神经性厌食的关键特征是故意地采取导致体重降低的行为,并拒绝把体重维持在健康水平。尽管已经很消瘦,但仍认为自己胖,害怕体重增加。已经有月经的女孩,连续三个月经周期紊乱。神经性厌食还可以细分成限制性和清除型两个亚型。病程漫长,平均病期是7-10年,它使出了糖尿病和哮喘外,影响青春期女性最严重的慢性疾病。病死率20%,主要死因是它造成的并发症,而且神经性厌食的自杀率也很高。

神经性贪食是多次发作无节制的进食(食量明显大于大多数人),并伴随不适当的行为(引吐、过度锻炼,以及滥用泻剂、利尿剂和灌肠剂)。病人感到失去控制,自信心与自尊心与体重和体型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神经性贪食没有明显体重降低。神经性探视野可以细分成清除型和非清除型两个亚型。有一半病例在5-10年内痊愈。复发是常见的,病死率比神经性厌食低的多(0-3%之间)。

进食障碍可能造成各种继发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问题,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进食障碍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为什么会有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社会、生物、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学认为进食障碍是对过度地沉溺和追求体型纤细的结果。它可能是对时尚文化(特别是偶像形象)表现的极端追求行为。不同社会的文化信念(比如性别差异的模糊性,性认同和取向的多样性),也对进食障碍有影响。在文化群体间,人们可能愿意保持本民族文化对体重和外形的社会意识,但同时新的文化环境(如在国外或异乡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进食习惯。

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了解遗传因素对饮食障碍的影响。神经性厌食具有家族聚集性,病人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患有神经性厌食的可能性高达12倍。双生子研究是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研究,它是观察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差异,来区分出先天与后天的影响因素。双生子研究发现,无节制进食、引吐、追求纤瘦、节制饮食等行为,都是可以遗传的;个人生活方式因素只占进食障碍原因的1/4。

几乎所有进食障碍的人都有强迫思维特征、完美主义人格特征。他们可能会强迫自己把每件事情都做的完美无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也称强迫症)与限制性神经性厌食有关,而寻求新奇和好奇心强烈的人格特征与无节制进食有关。无论是神经性厌食还是神经性贪食,都有较高的伤害逃避的人格建构特征。

怎样诊断进食障碍?

不愿吃某种食物,或者偶尔少吃一顿饭,这不能算是进食障碍。特别注意的是,需要请医学专业人员做出诊断。如果有怀疑后担心,可以去找全科医生去咨询。全科医生先通过观察和询问病史,做出初步的可能性判断,并使用特定的核查清单来排除严重的器官原因和心理原因。医生会检查身体,并可能会安排一些血液、生化、心电图、骨密度等辅助检查。必要的情况下,会请精神病学专家会诊。

怎么治疗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很复杂的。所以,这也决定了对进食障碍并没有一个简单治疗方法,需要一个多学科团队来管理病人的身体、营养、膳食、心理问题,问题严重的需要转入住院治疗。大多数进食障碍的人是在社区管理的,因此全科医生是最关键的协调人和服务提供者,包括知识和心理教育、营养教育、并发症管理、家庭疗法、药物治疗。

在诊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青少年隐私。医生可能需要单独地与青少年病人交谈,会请家长或伴随人离开医生诊室几分钟。给青少年提供理解和支持,并获得他们的信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4]。

健康话题37:我太胖了?青春期健康 – 进食障碍 - 4

进食障碍能预防吗?

进食障碍是可以预防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是完全康复和缩短病程的关键。

预防青少年和青年人的进食障碍问题,家长/监护人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做好青少年的角色楷模,对体型体重等保持积极和健康的态度和行为,避免对别人的外表做出主观评论或判断。不负面地谈论自己的身体。管理好青少年接触的社交媒体图像和消息。在饮食上,尽量避免把食物分类成好的和不好的,安全的和危险的。青少年饮食与成人或老年人饮食是不同的,他们需要各种均衡的营养素,需要吃各种类型的食物。如果发现青少年有对体型和体重的各种偏见或歧视,比如用体重和身材给同学起绰号,应该及时帮助他们建立尊重,消除歧视和偏见。

有些性格的青少年是容易产生进食障碍的,对这些青少年要有所留意。这些性格特征可能包括:自卑、完美主义、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喜欢做讨人喜欢的人、强迫思维或行为、害怕失败、不善于表达愤怒或焦虑等。

进食障碍的青少年经常否认自己的问题,并且故意掩饰自己的做法,但仍会发现很多迹象,提醒我们注意。比如严格地限制自己的饮食,特别关注每次吃饭含有多少卡路里;回避吃饭或与饮食有关的社交活动;不断地谈论体重、脂肪、体重和体型;饭后经常去厕所;偷吃东西;过度运动;呕吐导致牙釉质脱落等[5]。

饮食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各民族和族群对饮食习惯、进食问题、身材外貌的认识是不同的。比如印度人认为自己比澳大利亚人更容易暴饮暴食,不过印度人对进食障碍的认识相对缺乏[6]。因此在进行饮食健康促进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文化背景和社会时尚等因素的影响。

预防进食障碍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建立自尊和积极的身体形象,提高媒体素养和加强媒体监管,减少欺凌,平衡营养和饮食的大众教育[7]。

归纳: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进食障碍是常见的,在很多情况下青少年和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否认、或者遮掩。这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的意识和关注,消除歧视和污名,从而得到早发现和早治疗,减少并发症和缩短病程。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认识、支持和帮助。

请前往👉关注健康加(Health&)

点击右上方中文标记,前往中文网站获得更多的预防知识和专业指导,

让我们更加健康。

任何有关健康加(Health&)的疑问

欢迎联系

Hui Yang 

0418 188 319

Sonoa Health 首席公共卫生官

本文作者为Sonoa Health 首席公共卫生官杨辉教授

参考文献

1. Grant Blashki, Leon Piterman, and Fiona Judd, General Practice Psychiatry. 2006, Australia McGraw Hill Australia

2. Burt, A., et al., Prevalence, features and health impacts of eating disorders amongst First-Australian Yiramarang (adolescents) and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ustralian adolescents. J Eat Disord, 2020. 8: p. 10.

3. Muchen Liu, yujie Zhong, and Xuewei Zhang, A Meta 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of rate of eating disorder symptom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心理学进展, 2022. 12(11): p. 3913-23.

4. John Murtagh, et al., Murtagh’s General Practice, 8th edition. 2022, Sydney: McGraw-Hill Education Australia

5. Eating Disorders Families Australia. Eating disorder pr3evention 2022  [cited 2022 20 Nov]; Available from: https://edfa.org.au/eating-disorders/how-to-prevent-eating-disorders/.

6. Lal, M., et al., A comparison of eating disorder patients in India and Australia. Indian J Psychiatry, 2015. 57(1): p. 37-42.

7.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Collaboration. Prevention Programs. 2022  [cited 2022 20 Nov]; Available from: https://nedc.com.au/eating-disorders/prevention/treatment-2/prevention-programs/.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