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01日 29.5°C-37.1°C
澳元 : 人民币=4.48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内地地产最后一锤落定,2025年能否出现拐点?(组图)

3小时前 来源: 香港01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较2023年降幅扩大4.4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750亿元(人民币,下同),下降17.1%,较2023年降幅扩大10.6个百分点。

另外建筑量相比2020年最巅峰的时候已经腰斩了60%多,差不多65%。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情况非常严峻,在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中央和地方出台了颇多利好市场的政策,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究竟能否出现一个拐点?

内地地产最后一锤落定,2025年能否出现拐点?(组图) - 1

内地地产最后一锤落定,2025年能否出现拐点?(组图) - 2

万科董事长郁亮辞去董事会主席职务。(网上图片)

而就在2024甲辰年的最后,市场一个重要信号出现。万科1月27日连发公告,核心内容直指高管团队重大调整。首先是,郁亮辞任董事会主席。郁亮自2017年接棒王石后,带领万科经历多轮行业周期。本次因「工作调整」,郁亮卸任董事会主席,但保留董事职务,并出任执行副总裁。其次,祝九胜全面退出管理层。 原总裁、首席执行官祝九胜因「身体原因」辞去所有职务,彻底离开万科。其离职与公司近年业绩压力及债务风险处置直接相关。 此外,董秘朱旭辞去董事会秘书等职务,转岗长租公寓事业部。同时,新管理层亮相:辛杰接任董事会主席。新任董事会主席辛杰系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多名深圳国资背景高管进驻。公告直言「充实经营管理力量,利用大股东资源优势化解风险」。

这次万科的人事调整,具有时代意义,不仅是对于万科,也是对整个房地产市场。

这场「管理层换血」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万科2024年预亏450亿的惨烈现实。万科2024年预亏450亿,创万科上市31年最差纪录。主因存货跌价、应收账款坏账及非主业投资失利。地产业务毛利率暴跌,2022年前高价拿地项目成「毒资产」。在这样的境遇之下,新任董事会主席辛杰是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多名深圳国资背景高管进驻。公告直言「充实经营管理力量,利用大股东资源优势化解风险」。2025年一季度面临债务集中到期压力,高层换血或为加速资产处置、优化财务结构铺路。深圳地铁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通过受让红树湾项目收益权、注资等方式向万科输血,并推动管理层重组。深圳市国资委明确表态「有足够『子弹』支持万科」,包括后续注资、资产划拨等。

深铁对万科目前有两种选择:要么认赔割肉,要么全力帮扶。如果选择前者,400多亿的浮亏会变成实际亏损,因此深铁和深圳国资此前早已明确表态选择后者,力挺万科。看看深圳市国资委2023年11月的明确表态:「如有需要或遭遇极端情况,我们有充分信心、足够的资金资源和工具,通过一切可能的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帮助万科积极应对。」相信,深圳国资对万科现在以及未来都还会是这个态度。

深圳国资实力自不容质疑。更重要的是,以万科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在地方政府财力脆弱但银行融资资金面却如此宽松的大环境下,决策者和深圳国资有一万个理由和手段救助万科,没有一个理由希望万科倒下。

内地地产最后一锤落定,2025年能否出现拐点?(组图) - 3

2024年,中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9%。(视觉中国)

从万科本身来说,郁亮,2017年从王石手中接过权杖,推动万科向「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型,长租公寓、物流地产一度成为新标签。但2022年误判市场回暖,逆势加仓一二线高价地块,导致库存积压。2024年长租公寓亏损扩大,成业绩拖累。郁亮虽然保留执行副总裁职务,但毫无疑问是「过渡符号」。郁亮的万科时代是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

对于中国地产行业来说,也意味着地产黄金时代的神话正在落幕。国资主导下的「三把火」,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缩影。

从行业角度来看,不可能让万科「死」,银行和政府最后就是会帮扶万科化解债务风险。银行和金融机构持续对万科投放贷款和展期,更可能是经过风险评估后的顶层安排,而不是一家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单打独斗,盲目投放。目前,万科各类债务总额高达1万亿元以上,这些债务对应的资产和抵押物,大多数是万科在各个城市的土地储备。这个时候如果强迫万科还债,最后结果必然是万科大规模退地或者卖地,把包袱和风险转移到各个地方政府,那最后结果会怎样?这是地产行业普遍规律,所以会如何决策,这笔帐一目了然。当然,而在这之后,整个行业房企必须改变生存法则:从「高杠杆扩张」转向「现金流安全垫」,万科教训成行业教科书。

但平心而论,整个万科危机是否能处理的更好呢?是可以的。万科危机,基本上是一个可预期发展的事件,如果当机立断,这样不至于对已经伤痕累累的中国地产行业再遭遇一记重拳。不得不说,在面对大的行业调整的时候,还是缺乏解决大是大非的魄力。对于决策者来说,求稳,能够理解。对于国资的介入,一万个小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同时期的同一种商场行为很可能会被套上不同的帽子,绝对不能用错误的标准扣在不同时期的行为上。特别在经济或商业领域发生,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教条套在经济事务中。

随着万科管理处大混血,国资的强势介入,万科危机算是告一段落。但国家政策推动保障性住房收储,万科存量土地或借政策东风盘活。新任管理层能否抓住行业转型窗口期,将决定其能否从「活下去」迈向「活得好」。这场人事地震,既是万科的自救,更是中国地产旧时代的终章。新掌舵者能否在保障房赛道重写神话?还得且行且看。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