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学渣到机器人顶流,这位90后暴露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组图)
在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16个人形机器人穿上小花袄,转着红手帕,这一场“赛博扭秧歌”成为春晚最有热度的节目之一。
这些“显眼包”机器人出自宇树科技,而这家全球机器人领军企业的掌舵人,正是曾经被认为是“英语学渣”的90后创业者王兴兴。
2月17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6位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先后发言,王兴兴是其中唯一的90后。
谁会想到,曾经一个内向、英语几乎从不及格的浙大落榜生,居然会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军者。
浙大落榜生
今年高考浙江大学可能是最受欢迎的一所学校,因为这里诞生了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峰。
王兴兴同样和浙大有关系,他的考研英语没有达到浙大分数线,导致浙大错失了一位未来之星。
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从小极其内向、英语很烂、偏科非常严重,小时候英语老师还会在家长会上直接跟他妈妈说,这个小孩有点笨。
高中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几百场英语考试算在一起,可能只及格过3次。有人调侃宇树科技,谐音语数,唯独没有英语。
虽然英语一塌糊涂,但其他科成绩非常优秀,高中总分一直在年级前几,毫无疑问是一个理科牛娃。
王兴兴从小看着乔布斯、比尔盖茨的故事长大,从初中开始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发明一个东西。
于是他自己捣鼓可以充电的电池、在家做电解水试验、自制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
2009年,19岁的王兴兴考入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机电专业。
浙江理工大学的老师对王兴兴的印象是在校期间从来不打游戏,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目标相当明确,动手能力也超强。
刚进入大学,王兴兴就花了200块零花钱买了一堆材料,做出了一个14自由度双足人形机器人。
本来是初衷是想做出非常惊艳的行走效果,但是多次完善后机器人也只能勉强行走和做简单的动作。
本科毕业后,王兴兴一开始考研目标是浙大研究生,但是英语很差,没有达到浙大的英语分数线,最后调剂到了上海大学。
2013年机器狗的出现让他萌生了辍学创业的想法,但是理智的他选择先完成学业,积累经验,静待时机。
2015年年中,25岁的王兴兴面临硕士毕业,但他的机器狗项目只做了一半,因此他主动申请了延期毕业。
看着其他同学毕业了,王兴兴内心还是很有压力。
幸运的是,他带着以延期毕业为代价的作品参加了上海的机器人设计大赛,获得了二等奖,拿到了8万元的奖金。这也是他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
2016年初,还未硕士毕业的王兴兴被深圳大疆提前录用,仅工作两个多月后便毅然辞职创业。
这是因为他研发的XDog在网上收获关注,还有投资者抛出橄榄枝,坚定了他创办宇树科技,专注研究低成本四足机器人产品的决心。
后来,王兴兴一路开挂,不断推出新产品,也不断获得融资。
2023年王兴兴开发的机器狗在杭州亚运会赛场上代替人负责捡铁饼和标枪;2023年发布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2024年底发布B2-W行业级四足机器狗的相关视频,引发全球关注。
特斯拉CEO马斯克看到机器狗的视频后都表示:未来的战争是无人机的战争。
未来之战,终于还是被这位落榜生闯进去了。
国内AI教育太滞后
王兴兴的成长历程打破很多家长的认知,这印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结论:非认知能力(如创造力、毅力)对个体成就的影响,远超标准化考试分数。
王兴兴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学霸,他偏科、考不上顶尖大学、英语差还内向。
但是他有自己的特长,他动手能力强,数理化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他对机器人充满着热情。
很多家长盼望孩子进入名校就能取得成就,而王兴兴正好给了一个反例:即使没有进入名校,依然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王兴兴的成长中,父母对他的包容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拆卸家电、捣鼓模型、做危险试验等都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拆家、不务正业,但是王兴兴的父母并没有阻止他,也没有多加干涉,而是容许他动手冒险。
在如今过于强调安全、稳妥的家庭教育环境下,这种包容与支持显得尤为珍贵。
在鸡娃成风的今天,家长通过密集的补习、考级和竞赛来挤压孩子自由探索空间。王兴兴的成长经历证明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远比一味填鸭知识更为重要。
王兴兴在访谈中指出:国内教材太薄、案例陈旧,AI教育滞后科技前沿至少5年。
这种教育体系的滞后,恰恰让他意识到,传统的课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对于技术和创新的渴望。
他自主研发的XDog机器人电驱动方案比波士顿动力早一年突破技术瓶颈,恰恰得益于“做中学”的实践模式,而非课堂理论灌输。
俞敏洪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也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未来世界的需求。
教育体制的过度内卷和过度标准化,使得孩子们不得不为考试而学习,最终磨灭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认为,面向未来世界的竞争,以高考为核心的面面俱到、门门优秀的死记硬背的教育和内卷式的教育,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应对未来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天赋教育、特长教育、兴趣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俞敏洪所举的例子正是王兴兴。
他提到,如果我们依旧坚守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孩子在七八门课上都要满分,才能进入一流大学,那么他们的天赋可能会因此被磨灭。
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看,教育的竞争力才是最终的竞争力。
未来教育的核心
2025年才过去2个月,家长们的教育观就被颠覆了个底朝天。
从梁文峰、饺子导演再到王兴兴,每一个掀起时代风浪的精英都没有走传统的“鸡娃”路,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不是“鸡娃”的产物。
他们三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热爱并且具有超强的行动力。
正是如此,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突破重围,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引领了社会的发展。
未来已经到来。
王兴兴曾提到,人形机器人的终局非常夸张,普通人甚至不再需要上班。很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制造业、建筑行业等,都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
这意味着,很多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且具有危险性的工作,将不再需要人类去做。
那么留给孩子们的还有什么工作呢?这一点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另一个新问题接踵而来:人类会不会成为机器人的奴隶呢?
王兴兴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他指出,尽管机器人可以替代大量的体力劳动,但情感是机器永远无法模拟的。
未来社会的竞争焦点,将会是创造力、情感智慧以及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正是机器人所无法取代的。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情感智慧,才是未来教育的核心。